佛教十六观门出自哪部经?

十门观门出自哪部经,哪位同修知道请教了。

流传于世的《观无量寿经》十六观门,就属于观想念佛,也即五念门中的观察门。

1.日观,又作日想观。谓观日落,观想极乐世界之所在。即正坐向西,忆想四方,令心坚住,观日没状如悬鼓,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2.水观,又作水想观。谓见冰映彻之相,观极乐国土琉璃地。亦即先观水清澄,次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3.地想观,又作地观。谓观极乐国土之琉璃地,由七宝金幢所擎,又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

4.宝树观,观极乐国土有七重行树,具足七宝华叶,一一华叶放异宝色,树上有七重网。

5.宝池观,观极乐国土有八功德水池,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摩尼水流注其间演妙法,又有百宝色鸟,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6.宝楼观,又名总想观或总观。谓观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中有无量诸天作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

7.华座观,观佛与二菩萨所坐之华座。即观其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玉,一一摩尼放光明,乃至施作种种佛事。

8.像观,又名像想观,或佛菩萨像观。观真身之前,当先观像。即观一阎浮檀金[1] 色佛像坐彼华上,观音、势至二菩萨像随侍左右,各放金光。

9.真身观,又名佛身观或佛观,观无量寿佛的真身。即观无量寿佛身呈阎浮檀金色,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观眉间白毫[2] 极令明了,诸毛孔所放光明,犹如须弥山,圆光有众多化佛化菩萨,皆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照十方,摄取念佛众生而不暂舍。

10.观音观,观观世音菩萨身呈紫金色,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顶有肉髻,项有圆光,天冠中有一立佛。眉间毫相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恒以宝手接引众生。

11.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身量大小等同观世音,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且天冠中现十方佛国之相,肉髻上有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12.普观,又名自往生观,或普往生观。观自生极乐,于莲华中结跏趺座,莲华开时,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

13.杂想观,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

14.上辈观,又名上品生观,观往生极乐的上辈徒众(分上中下三品)。即观修上辈之行,发三心,慈悲不杀,临终蒙圣众迎接,往生后得种种胜益。

15.中辈观,又名中品生观。观修孝养父母等中辈之行,感圣众迎接往生等相。

16.下辈观,又名下品生观。观虽作诸恶,临终之时,遇善知识,称念名号,往生净土,蒙种种胜益。

净土宗第三祖善导大师,以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所谓定善,即息虑凝心摒除杂念,以定心所修之善;散善,即以散心所修之善。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下称:“观佛三昧名之为定,修余善根说以为散。”

这十六观是否一定要从头至尾观下来呢?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解说道:“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3] ,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2
流传于世的《观无量寿经》十六观门,就属于观想念佛,也即五念门中的观察门。

1.日观,又作日想观。谓观日落,观想极乐世界之所在。即正坐向西,忆想四方,令心坚住,观日没状如悬鼓,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2.水观,又作水想观。谓见冰映彻之相,观极乐国土琉璃地。亦即先观水清澄,次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3.地想观,又作地观。谓观极乐国土之琉璃地,由七宝金幢所擎,又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

4.宝树观,观极乐国土有七重行树,具足七宝华叶,一一华叶放异宝色,树上有七重网。

5.宝池观,观极乐国土有八功德水池,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摩尼水流注其间演妙法,又有百宝色鸟,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6.宝楼观,又名总想观或总观。谓观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中有无量诸天作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

7.华座观,观佛与二菩萨所坐之华座。即观其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玉,一一摩尼放光明,乃至施作种种佛事。

8.像观,又名像想观,或佛菩萨像观。观真身之前,当先观像。即观一阎浮檀金[1] 色佛像坐彼华上,观音、势至二菩萨像随侍左右,各放金光。

9.真身观,又名佛身观或佛观,观无量寿佛的真身。即观无量寿佛身呈阎浮檀金色,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观眉间白毫[2] 极令明了,诸毛孔所放光明,犹如须弥山,圆光有众多化佛化菩萨,皆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照十方,摄取念佛众生而不暂舍。

10.观音观,观观世音菩萨身呈紫金色,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顶有肉髻,项有圆光,天冠中有一立佛。眉间毫相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恒以宝手接引众生。

11.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身量大小等同观世音,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且天冠中现十方佛国之相,肉髻上有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12.普观,又名自往生观,或普往生观。观自生极乐,于莲华中结跏趺座,莲华开时,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

13.杂想观,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

14.上辈观,又名上品生观,观往生极乐的上辈徒众(分上中下三品)。即观修上辈之行,发三心,慈悲不杀,临终蒙圣众迎接,往生后得种种胜益。

15.中辈观,又名中品生观。观修孝养父母等中辈之行,感圣众迎接往生等相。

16.下辈观,又名下品生观。观虽作诸恶,临终之时,遇善知识,称念名号,往生净土,蒙种种胜益。

净土宗第三祖善导大师,以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所谓定善,即息虑凝心摒除杂念,以定心所修之善;散善,即以散心所修之善。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下称:“观佛三昧名之为定,修余善根说以为散。”

这十六观是否一定要从头至尾观下来呢?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解说道:“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3] ,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
第2个回答  2013-10-22
观无量寿佛经
第3个回答  2013-10-22
《无量寿经》,不敢确定。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