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

如题所述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之一,广大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把学生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然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并不让人乐观,为此,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十分有必要。读书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教会了学生读书也就教会了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一、指导读通初次接触到一篇好的文章,学生当然想先睹为快。然而由于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不可能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能认识,这就需要首先扫除文字障碍。而要解决文字障碍,可以求教于老师、同学,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我们常说:字典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小学生在低年级就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又学习了常用的查字典的方法,完全可以通过字典来扫除文字障碍。因此,对于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利用工具书既可以读通课文,又可以在查到字音的同时,了解一下字意,为下一步读懂课文做一下铺垫。待每一个生字都已经被你克服,你不仅读通了文章,同时,还增大了识字量,为以后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步克服了孩子们在读书中抄近路,想偷懒的做法,那种在读书中念偏旁、漏生字的情况得到了控制。二、指导读熟经常进行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写作素材。由于小学生的读书能力有限,很难做到读一遍文章就可以读准确,因此,在读通课文之后,必须趁热打铁把文章读熟,才能不至于很快遗忘。根据心理学中有关记忆规律的原则:及时的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方法。而且,扫除文字障碍之后,多读几遍达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做到一字不错,可以保证在以后能准确运用。在这一环节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摘抄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或者及时的背诵下来,以扩大自己写作词汇的积累,以备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三、指导读懂首先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父子俩买了一头驴牵着回家.一个跛子说:有了毛驴不骑,要毛驴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一个老头看见了,便说:年少的骑着毛驴,让年老的跟着走,不象话!老人就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看见了,便说:做父亲的骑着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老人就把儿子拉上了驴背,一同骑着走.一个老奶奶看见了,便说: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经得住两个人压呢!父子俩只好抬着毛驴走. 为什么在骑驴这件事上,跛子、老人、妇女、老奶奶各自的看法会各不相同呢?这是因为他们各自的情况、经历和处境不同,因而他们对骑驴这件事的认识与态度自然会不同。同样的道理,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由于他们头脑中贮存的认知模块各不相同,即使阅读同一篇课文,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正是他们主体精神的具体体现。 其次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中蕴含着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例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如阅读小说,可以抓住线索和环境理解人物形象;阅读散文,可抓住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科技作品,可抓住作品中所反映的科技内容,体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可抓住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等.我在教学《钱学森》这一课时,对于身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对祖国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学生无法深刻的体会到.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回想自己何时与父母分离过,分离时的心情如何,心里在想些什么?借此可体会到中国留学生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从而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四、指导读美当孩子们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要求能够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也就完成了自己对文章的再创造。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同一篇文章来说,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同。当你能够把自己对文章中情感的把握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也就真正地学会了这篇文章。这时再进一步鼓励孩子们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大胆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又可以在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的同时,强化个性,使之逐步形成独立写作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