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下跪”礼仪文化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说到“下跪”,立即会有人跳出来说,这是封建礼仪、奴隶意识。没错,但还忽略了一种,“下跪”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下跪也叫叩首,如三跪九叩首。《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曰: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指稽首,顿首,空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不同的朝代,下跪的姿势也不一样。

秦汉时期,人们会客时都是跪坐的,一旦客人要走了,双方就行“拜”礼,咋一看就像是“跪拜”的姿势。请注意古代拜和揖是不同的,“拜”必先跪坐,而“揖”是拱手礼,在古代它是不必跪的。如《唐雎不辱使命》礼“秦王色挠,长跽而谢之曰……”,这里的“长跽”就是“长跪”,即表庄重之意。

“跪拜”便:先是长跪、弯腰、垂手直至地,然后头低垂至地,并略停留,叫“稽首”或“叩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磕头”。刚开始时,“跪拜”代表崇拜、敬畏、景仰、尊重等,故有“跪天、跪地、跪父母”之说。

汉代以后,随着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原有的“跪坐”发生很大变化。不过,跪拜礼仍然存在,渐渐形成一种传统,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臣民见皇帝要跪,百姓见父母官要跪,晚辈见长辈要跪,祭天地鬼神要跪,祭祖先亡灵要跪,婚丧嫁娶、拜年祝寿、祈福送福、拜师谢师、认错谢罪,无不下跪。“跪拜”演变为“下跪”。

内容是丰富了,但这就偏离了原有的“跪拜文化”。

到了明朝,“下跪文化”又加入了请安(跪,打千儿),道万福,作揖,长见幼备表礼等。

至清朝,行的就是满族的礼了,如影视里的一样,手拿手绢,放肩上,家丁通传称老爷,有事情或是少爷上报,都要请安。

如今,一些摆满祖宗们牌位的祠堂,让子子孙孙跪下去;庙里面安放着数座泥胎神仙,让人们为它们下跪、供奉香火……很多都偏离了原来的“跪拜”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