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我们从小到大所学到的、读到的“历史”的真实性?

如题所述

对比参照:一般的说的史书都是正史,比如24史这样的存在,但在正史之外还有野史,还有一些文人的笔记诗词或者是小说等流传,只是因为这些笔记,野史一般记录的多掺杂了记录人自身的看法,很少能做到客观,所以其价值不如正史,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毫无价值,它可以与正史的记载互相参照,从中找出不对应的地方,并通过其他方法看看到底是哪里的不对。从而确定历史的真实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9
一般为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回忆、自传,是第一手资料,相对来说能够较为真实反映当时的史实。但很多回忆录由于年代久远或掺杂了感情因素也存在失真问题,有的是为了夸大自己或夸大某个人的作用,有的是凭自己的记忆,有的是缺乏根据,凭自己的分析判断;有的则是故意伪造。
第2个回答  2019-05-19
常理推断:也就是说历史记录的一件事情,到底符合不符合常理,是否符合逻辑,也就是平常说的能否说通的原因。比如大家可能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有历史学家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其质疑的关键就是哪怕是点燃了烽火,诸侯们也同时看到了,但他们的距离有远有近,赶来的速度有快有慢,怎么会同时赶到城下,让人看到狼狈的样子,这本来就不符合常理。当然一般这种只是推测和质疑,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也很难否定历史的情况。
第3个回答  2019-05-19
主要是个人研究成果,其往往能够补充正史之不足。但由于其多受个人认知能力,立场观点所限,有其局限,如考订不严,史实不确,有的甚至东拼西凑,个别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比如纪念××文集),有的片面追求新奇,夸大其词。其真实性大打折扣。总之,“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
第4个回答  2019-05-19
包括戏剧、小说、评书、电影、电视剧等,这些作品有一定历史背景和依据,但艺术加工之后,充斥了大量的主观因素。七分写实,三分虚构,比如《三国演义》、《雍正王朝》、《康熙下江南》等。尽管这些作品真实性明显不足,其因其受众面最为广泛,对大众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正史。比如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就来自于《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