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的小故事

少数民族的团结友爱小故事

内容要少一点

青铁线上的汉藏人民友谊团结的故事

昔日,唐朝文成公主带着汉族人民的友好情谊进入吐蕃同松赞干布联姻,致力于唐蕃和好,松赞干布亲自到河源远迎,谱写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历史篇章。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在青藏铁路沿线同样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不久前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委领导将一面鲜红的锦旗献给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锦旗上写着“汉藏一家亲,草原传美名”,并给指挥部每人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藏族同胞对该指挥部造福当地群众、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感激之情。
藏北高原藏羌之乡是美丽的,可是世世代代居住深山的藏族牧民却是贫困的。而且由于观念滞后,尤其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附近藏族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建校初期,部分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让孩子放牧,不许上学。特困孩子们不能重返课堂深深地撞击着职工们的心扉。“让孩子们重返课堂!”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建设者2001年上场后第一个挑起了这个重担。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多次派出了宣传调研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寨,采取一组帮一户、定点挂钩等方法,给群众宣传《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安多中学建在县城南边的一个半山坡上,校舍沿山坡成阶梯状而建,受地形影响,没有供学生活动的操场,从建校那天起,学生就没有上过体育课。该项目部的领导知道后利用施工间隙时间,派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为学校平整了一个大操场。并派出工人对校舍进行了修缮,用废弃砖块修砌了乒乓球台,用铁管安装了单杠和双杠。另外指挥长韩利民、党工委书记李继业带头捐款箱,职工们也纷纷接囊,100元、50元、10元、5元……为学校购买了篮球、乒乓球拍等体育用品,并多次购买了面粉、苹果、收音机等物品捐赠给牧民,帮助他们解决一点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职工们的爱心在不断流淌、升华!他们的爱心令学校的师生十分感动。

孩子终于上学了,但这些劳动力较少、经济收入微薄的家庭,又成了职工们们的“心病”。“只有让群众脱贫致富后,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发展!”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考虑到当地群众利益,调整了本单位生产砂、石料的计划,将自己取样到北京和兰州检验合格的一个片石场与那曲地区“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采,另外一个砂、石料场也由安多县政府出面把群众搞的分散的作坊式生产组织起来,实现了砂石料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既满足了质量要求,也满足了当地群众为铁路建设做贡献的愿望。十八局还主动帮助他们能经常接收外界的信息,学点文化知识,尽快脱贫。指挥部领导还在驻地吸收了几百名藏族协议工,带领他们学一些建筑施工基本技能,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对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藏族同胞,筑路大军更是倍加关心。他们让所有藏族劳务工都住进了高档次的高原帐篷,为他们配置消毒碗柜、煤气炉具,甚至锅碗瓢盆都为他们准备齐全,所有卧具都与正式职工一样,依照“高标准”统一配备。在这里,藏族劳务协作工与正式职工同劳保、同医疗。他们来到工地后,十八局还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生活上尊重和满足他们的传统风俗、生活习惯,为他们开设了专门的食堂,使他们吃上糌粑,喝上酥油茶。经过了解,藏族群众忌食驴肉、马肉和狗肉。他们立即做出全体人员忌食的决定,赢得了藏族群众的欢迎。一位来自格尔木的民工这样向记者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在其它工地做过工,从没有盖过这么好的被子,没睡过这么舒服的床,没吃过这样可口的饭菜。”同时,该项目部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学技术、学文化。并在工作上合理安排,使这批藏族民工很快从传统的藏族牧民转变成训练有素的劳务工。这些藏族同胞深感筑路工人的友情和温暖,他们都说“铁路工人亚咕嘟,亚咕嘟”!

在格里贡山石渣场附近,住着一户藏族人家,主人名叫嘎拉嘎。这一家7口人住在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坳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那里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大风一起沙尘遮天蔽日,小孩不能上学,妇女不能做饭。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六项目部副指挥长孙雪梅曾问过嘎拉嘎10岁的小儿子,他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说:“能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吃的饭里没有沙子。”孙雪梅的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十八局在这里开办石渣场后,把电专门送到嘎拉嘎家,全家人就像盲人见到了太阳,高兴得一夜没有睡觉。一次嘎拉嘎的小儿子病了,母亲只知道抱着孩子流眼泪。孙雪梅也是孩子的母亲,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她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在生病,赶紧派医生去诊治,给孩子连着输了几次液,孩子的病好了,他们一家人感激得不得了。后来,每到藏族的节日,嘎拉嘎都会给孙雪梅送来洁白的哈达和牛肉干、酥油茶,并道上一句“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由于中铁十八局集团所处的九标、十八标处于平均海拔4800米无人区,沿线河流纵横、沼泽密布,陷人陷车成为家常便饭,有时车一陷就是几个小时。草原上放牧的藏民看到这种情况都会主动来帮助推车,实在不能脱险的,藏族同胞也会毫不吝惜地把他们身上仅有的食品捐献给十八局的职工。

藏汉“一家亲”的故事还在继续。四年来,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先后获得“国资委、铁道部、团中央联合授予的国家重点工程青年贡献奖”、“西藏自治区先进集体”、“天津市城建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那曲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支援地方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如今,青藏铁路沿线随着青藏铁路顺利推进迅速兴盛着,我们相信青藏铁路很快成为一条新的站驿相连、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并成为促进藏汉团结新的纽带,传颂出更多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30
青铁线上的汉藏人民友谊团结的故事
昔日,唐朝文成公主带着汉族人民的友好情谊进入吐蕃同松赞干布联姻,致力于唐蕃和好,松赞干布亲自到河源远迎,谱写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历史篇章。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在青藏铁路沿线同样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不久前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委领导将一面鲜红的锦旗献给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锦旗上写着“汉藏一家亲,草原传美名”,并给指挥部每人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藏族同胞对该指挥部造福当地群众、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感激之情。
藏北高原藏羌之乡是美丽的,可是世世代代居住深山的藏族牧民却是贫困的。而且由于观念滞后,尤其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附近藏族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建校初期,部分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让孩子放牧,不许上学。特困孩子们不能重返课堂深深地撞击着职工们的心扉。“让孩子们重返课堂!”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建设者2001年上场后第一个挑起了这个重担。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多次派出了宣传调研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寨,采取一组帮一户、定点挂钩等方法,给群众宣传《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安多中学建在县城南边的一个半山坡上,校舍沿山坡成阶梯状而建,受地形影响,没有供学生活动的操场,从建校那天起,学生就没有上过体育课。该项目部的领导知道后利用施工间隙时间,派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为学校平整了一个大操场。并派出工人对校舍进行了修缮,用废弃砖块修砌了乒乓球台,用铁管安装了单杠和双杠。另外指挥长韩利民、党工委书记李继业带头捐款箱,职工们也纷纷接囊,100元、50元、10元、5元……为学校购买了篮球、乒乓球拍等体育用品,并多次购买了面粉、苹果、收音机等物品捐赠给牧民,帮助他们解决一点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职工们的爱心在不断流淌、升华!他们的爱心令学校的师生十分感动。
孩子终于上学了,但这些劳动力较少、经济收入微薄的家庭,又成了职工们们的“心病”。“只有让群众脱贫致富后,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发展!”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考虑到当地群众利益,调整了本单位生产砂、石料的计划,将自己取样到北京和兰州检验合格的一个片石场与那曲地区“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采,另外一个砂、石料场也由安多县政府出面把群众搞的分散的作坊式生产组织起来,实现了砂石料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既满足了质量要求,也满足了当地群众为铁路建设做贡献的愿望。十八局还主动帮助他们能经常接收外界的信息,学点文化知识,尽快脱贫。指挥部领导还在驻地吸收了几百名藏族协议工,带领他们学一些建筑施工基本技能,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对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藏族同胞,筑路大军更是倍加关心。他们让所有藏族劳务工都住进了高档次的高原帐篷,为他们配置消毒碗柜、煤气炉具,甚至锅碗瓢盆都为他们准备齐全,所有卧具都与正式职工一样,依照“高标准”统一配备。在这里,藏族劳务协作工与正式职工同劳保、同医疗。他们来到工地后,十八局还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生活上尊重和满足他们的传统风俗、生活习惯,为他们开设了专门的食堂,使他们吃上糌粑,喝上酥油茶。经过了解,藏族群众忌食驴肉、马肉和狗肉。他们立即做出全体人员忌食的决定,赢得了藏族群众的欢迎。一位来自格尔木的民工这样向记者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在其它工地做过工,从没有盖过这么好的被子,没睡过这么舒服的床,没吃过这样可口的饭菜。”同时,该项目部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学技术、学文化。并在工作上合理安排,使这批藏族民工很快从传统的藏族牧民转变成训练有素的劳务工。这些藏族同胞深感筑路工人的友情和温暖,他们都说“铁路工人亚咕嘟,亚咕嘟”!
在格里贡山石渣场附近,住着一户藏族人家,主人名叫嘎拉嘎。这一家7口人住在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坳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那里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大风一起沙尘遮天蔽日,小孩不能上学,妇女不能做饭。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六项目部副指挥长孙雪梅曾问过嘎拉嘎10岁的小儿子,他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说:“能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吃的饭里没有沙子。”孙雪梅的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十八局在这里开办石渣场后,把电专门送到嘎拉嘎家,全家人就像盲人见到了太阳,高兴得一夜没有睡觉。一次嘎拉嘎的小儿子病了,母亲只知道抱着孩子流眼泪。孙雪梅也是孩子的母亲,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她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在生病,赶紧派医生去诊治,给孩子连着输了几次液,孩子的病好了,他们一家人感激得不得了。后来,每到藏族的节日,嘎拉嘎都会给孙雪梅送来洁白的哈达和牛肉干、酥油茶,并道上一句“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由于中铁十八局集团所处的九标、十八标处于平均海拔4800米无人区,沿线河流纵横、沼泽密布,陷人陷车成为家常便饭,有时车一陷就是几个小时。草原上放牧的藏民看到这种情况都会主动来帮助推车,实在不能脱险的,藏族同胞也会毫不吝惜地把他们身上仅有的食品捐献给十八局的职工。
藏汉“一家亲”的故事还在继续。四年来,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先后获得“国资委、铁道部、团中央联合授予的国家重点工程青年贡献奖”、“西藏自治区先进集体”、“天津市城建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那曲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支援地方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如今,青藏铁路沿线随着青藏铁路顺利推进迅速兴盛着,我们相信青藏铁路很快成为一条新的站驿相连、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并成为促进藏汉团结新的纽带,传颂出更多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17
青铁线上的汉藏人民友谊团结的故事
昔日,唐朝文成公主带着汉族人民的友好情谊进入吐蕃同松赞干布联姻,致力于唐蕃和好,松赞干布亲自到河源远迎,谱写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历史篇章。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在青藏铁路沿线同样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不久前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委领导将一面鲜红的锦旗献给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锦旗上写着“汉藏一家亲,草原传美名”,并给指挥部每人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藏族同胞对该指挥部造福当地群众、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感激之情。
藏北高原藏羌之乡是美丽的,可是世世代代居住深山的藏族牧民却是贫困的。而且由于观念滞后,尤其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附近藏族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建校初期,部分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让孩子放牧,不许上学。特困孩子们不能重返课堂深深地撞击着职工们的心扉。“让孩子们重返课堂!”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建设者2001年上场后第一个挑起了这个重担。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多次派出了宣传调研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寨,采取一组帮一户、定点挂钩等方法,给群众宣传《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安多中学建在县城南边的一个半山坡上,校舍沿山坡成阶梯状而建,受地形影响,没有供学生活动的操场,从建校那天起,学生就没有上过体育课。该项目部的领导知道后利用施工间隙时间,派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为学校平整了一个大操场。并派出工人对校舍进行了修缮,用废弃砖块修砌了乒乓球台,用铁管安装了单杠和双杠。另外指挥长韩利民、党工委书记李继业带头捐款箱,职工们也纷纷接囊,100元、50元、10元、5元……为学校购买了篮球、乒乓球拍等体育用品,并多次购买了面粉、苹果、收音机等物品捐赠给牧民,帮助他们解决一点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职工们的爱心在不断流淌、升华!他们的爱心令学校的师生十分感动。
孩子终于上学了,但这些劳动力较少、经济收入微薄的家庭,又成了职工们们的“心病”。“只有让群众脱贫致富后,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发展!”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考虑到当地群众利益,调整了本单位生产砂、石料的计划,将自己取样到北京和兰州检验合格的一个片石场与那曲地区“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采,另外一个砂、石料场也由安多县政府出面把群众搞的分散的作坊式生产组织起来,实现了砂石料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既满足了质量要求,也满足了当地群众为铁路建设做贡献的愿望。十八局还主动帮助他们能经常接收外界的信息,学点文化知识,尽快脱贫。指挥部领导还在驻地吸收了几百名藏族协议工,带领他们学一些建筑施工基本技能,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对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藏族同胞,筑路大军更是倍加关心。他们让所有藏族劳务工都住进了高档次的高原帐篷,为他们配置消毒碗柜、煤气炉具,甚至锅碗瓢盆都为他们准备齐全,所有卧具都与正式职工一样,依照“高标准”统一配备。在这里,藏族劳务协作工与正式职工同劳保、同医疗。他们来到工地后,十八局还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生活上尊重和满足他们的传统风俗、生活习惯,为他们开设了专门的食堂,使他们吃上糌粑,喝上酥油茶。经过了解,藏族群众忌食驴肉、马肉和狗肉。他们立即做出全体人员忌食的决定,赢得了藏族群众的欢迎。一位来自格尔木的民工这样向记者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在其它工地做过工,从没有盖过这么好的被子,没睡过这么舒服的床,没吃过这样可口的饭菜。”同时,该项目部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学技术、学文化。并在工作上合理安排,使这批藏族民工很快从传统的藏族牧民转变成训练有素的劳务工。这些藏族同胞深感筑路工人的友情和温暖,他们都说“铁路工人亚咕嘟,亚咕嘟”!
在格里贡山石渣场附近,住着一户藏族人家,主人名叫嘎拉嘎。这一家7口人住在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坳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那里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大风一起沙尘遮天蔽日,小孩不能上学,妇女不能做饭。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六项目部副指挥长孙雪梅曾问过嘎拉嘎10岁的小儿子,他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说:“能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吃的饭里没有沙子。”孙雪梅的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十八局在这里开办石渣场后,把电专门送到嘎拉嘎家,全家人就像盲人见到了太阳,高兴得一夜没有睡觉。一次嘎拉嘎的小儿子病了,母亲只知道抱着孩子流眼泪。孙雪梅也是孩子的母亲,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她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在生病,赶紧派医生去诊治,给孩子连着输了几次液,孩子的病好了,他们一家人感激得不得了。后来,每到藏族的节日,嘎拉嘎都会给孙雪梅送来洁白的哈达和牛肉干、酥油茶,并道上一句“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由于中铁十八局集团所处的九标、十八标处于平均海拔4800米无人区,沿线河流纵横、沼泽密布,陷人陷车成为家常便饭,有时车一陷就是几个小时。草原上放牧的藏民看到这种情况都会主动来帮助推车,实在不能脱险的,藏族同胞也会毫不吝惜地把他们身上仅有的食品捐献给十八局的职工。
藏汉“一家亲”的故事还在继续。四年来,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先后获得“国资委、铁道部、团中央联合授予的国家重点工程青年贡献奖”、“西藏自治区先进集体”、“天津市城建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那曲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支援地方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如今,青藏铁路沿线随着青藏铁路顺利推进迅速兴盛着,我们相信青藏铁路很快成为一条新的站驿相连、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并成为促进藏汉团结新的纽带,传颂出更多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第3个回答  2015-05-24
昔日,唐朝文成公主带着汉族人民的友好情谊进入吐蕃同松赞干布联姻,致力于唐蕃和好,松赞干布亲自到河源远迎,谱写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历史篇章。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在青藏铁路沿线同样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不久前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委领导将一面鲜红的锦旗献给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锦旗上写着“汉藏一家亲,草原传美名”,并给指挥部每人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藏族同胞对该指挥部造福当地群众、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感激之情。
藏北高原藏羌之乡是美丽的,可是世世代代居住深山的藏族牧民却是贫困的。而且由于观念滞后,尤其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附近藏族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建校初期,部分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让孩子放牧,不许上学。特困孩子们不能重返课堂深深地撞击着职工们的心扉。“让孩子们重返课堂!”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建设者2001年上场后第一个挑起了这个重担。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多次派出了宣传调研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寨,采取一组帮一户、定点挂钩等方法,给群众宣传《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安多中学建在县城南边的一个半山坡上,校舍沿山坡成阶梯状而建,受地形影响,没有供学生活动的操场,从建校那天起,学生就没有上过体育课。该项目部的领导知道后利用施工间隙时间,派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为学校平整了一个大操场。并派出工人对校舍进行了修缮,用废弃砖块修砌了乒乓球台,用铁管安装了单杠和双杠。另外指挥长韩利民、党工委书记李继业带头捐款箱,职工们也纷纷接囊,100元、50元、10元、5元……为学校购买了篮球、乒乓球拍等体育用品,并多次购买了面粉、苹果、收音机等物品捐赠给牧民,帮助他们解决一点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职工们的爱心在不断流淌、升华!他们的爱心令学校的师生十分感动。

孩子终于上学了,但这些劳动力较少、经济收入微薄的家庭,又成了职工们们的“心病”。“只有让群众脱贫致富后,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发展!”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考虑到当地群众利益,调整了本单位生产砂、石料的计划,将自己取样到北京和兰州检验合格的一个片石场与那曲地区“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采,另外一个砂、石料场也由安多县政府出面把群众搞的分散的作坊式生产组织起来,实现了砂石料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既满足了质量要求,也满足了当地群众为铁路建设做贡献的愿望。十八局还主动帮助他们能经常接收外界的信息,学点文化知识,尽快脱贫。指挥部领导还在驻地吸收了几百名藏族协议工,带领他们学一些建筑施工基本技能,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对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藏族同胞,筑路大军更是倍加关心。他们让所有藏族劳务工都住进了高档次的高原帐篷,为他们配置消毒碗柜、煤气炉具,甚至锅碗瓢盆都为他们准备齐全,所有卧具都与正式职工一样,依照“高标准”统一配备。在这里,藏族劳务协作工与正式职工同劳保、同医疗。他们来到工地后,十八局还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生活上尊重和满足他们的传统风俗、生活习惯,为他们开设了专门的食堂,使他们吃上糌粑,喝上酥油茶。经过了解,藏族群众忌食驴肉、马肉和狗肉。他们立即做出全体人员忌食的决定,赢得了藏族群众的欢迎。一位来自格尔木的民工这样向记者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在其它工地做过工,从没有盖过这么好的被子,没睡过这么舒服的床,没吃过这样可口的饭菜。”同时,该项目部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学技术、学文化。并在工作上合理安排,使这批藏族民工很快从传统的藏族牧民转变成训练有素的劳务工。这些藏族同胞深感筑路工人的友情和温暖,他们都说“铁路工人亚咕嘟,亚咕嘟”!

在格里贡山石渣场附近,住着一户藏族人家,主人名叫嘎拉嘎。这一家7口人住在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坳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那里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大风一起沙尘遮天蔽日,小孩不能上学,妇女不能做饭。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六项目部副指挥长孙雪梅曾问过嘎拉嘎10岁的小儿子,他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说:“能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吃的饭里没有沙子。”孙雪梅的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十八局在这里开办石渣场后,把电专门送到嘎拉嘎家,全家人就像盲人见到了太阳,高兴得一夜没有睡觉。一次嘎拉嘎的小儿子病了,母亲只知道抱着孩子流眼泪。孙雪梅也是孩子的母亲,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她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在生病,赶紧派医生去诊治,给孩子连着输了几次液,孩子的病好了,他们一家人感激得不得了。后来,每到藏族的节日,嘎拉嘎都会给孙雪梅送来洁白的哈达和牛肉干、酥油茶,并道上一句“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由于中铁十八局集团所处的九标、十八标处于平均海拔4800米无人区,沿线河流纵横、沼泽密布,陷人陷车成为家常便饭,有时车一陷就是几个小时。草原上放牧的藏民看到这种情况都会主动来帮助推车,实在不能脱险的,藏族同胞也会毫不吝惜地把他们身上仅有的食品捐献给十八局的职工。

藏汉“一家亲”的故事还在继续。四年来,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先后获得“国资委、铁道部、团中央联合授予的国家重点工程青年贡献奖”、“西藏自治区先进集体”、“天津市城建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那曲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支援地方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如今,青藏铁路沿线随着青藏铁路顺利推进迅速兴盛着,我们相信青藏铁路很快成为一条新的站驿相连、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并成为促进藏汉团结新的纽带,传颂出更多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第4个回答  2012-10-08
为了阿德来提的生命
沙枣子花开香天下,民族团结的花开人人夸。一天,伊犁第一火电厂宣传栏内一封感谢信引起了全厂职工们的关注。感谢信是该厂维吾尔族女职工依巴代提全家为向全厂各族职工兄弟姐妹表示感谢写的。信上说:人人都说十五的月亮最圆,但十五的月亮只在晚上发光;人人都说布谷鸟的嗓音最好听,但布谷鸟只在春天歌唱。没有全厂职工各族兄弟姐妹的帮助,我可能早已哭瞎了眼睛。依巴代提有个女儿名叫阿德来提,貌如月花,活泼可爱,正就读于新疆艺术学校舞蹈班。她的梦想就是将来成为一名舞蹈家。谁知,天上突然吹来一片乌云。可恶的病魔如晴天霹雳般袭来,阿德来提被怀疑是骨癌。泪水从阿德来提清澈的双眼中流个不停。必须尽快地转北京大医院救治,否则,阿德来提的脚就有被截肢的可能。全家人沉浸在痛苦之中一筹莫展。仅靠工资为计的家境,哪有那么多的钱来为小女儿治病。很快,阿德来提得病的消息被厂领导知道了,领导们一面安慰依巴代提全家,一面向全厂职工发出倡议,厂领导首先带头每人捐款100元,全厂各族职工你50元、他100元,在短短的两天内就捐款114626元。当在医院护理女儿的依巴代提得知大家为她捐款帮助时,感动得在电话里说不出话来。现在,小阿德来提在北京人民医院经过换骨治疗,暂时稳定了病情。依巴代提对全厂各族职工给予的帮助感激万分,于是就写了这封感谢信。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