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容的《马背小学》的背景资料

不是李幼容的资料,是《马背小学》的资料

安多县的“马背小学”

2002年11月06日08:29

傅志立 张强 王卫东

安多县人武部部长陈前斌,难以忘记一件事。两年前,在一次民兵集训报名时,他叫民兵们在报名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突然,一旁的官兵们“哗”的一声大笑,只见几名民兵满脸涨红,跑出了会议室。陈部长凑上去一看,表格上有的画着一头牛,有的画着一群羊……原来,这些民兵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只好用各种图案代替。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人武部参谋在用汉语点名时,队列里的民兵几乎都不知道叫的是自己。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陈部长,经调查,当地大多数的牧民都没上过一天学,读过一天书。“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了,可我们的民兵、群众大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怎么科技致富?”于是,如何在牧区搞文化扶贫,成了人武部官兵想得最多的事:办学校?可这里的牧民大多数以游牧为主,无法集中。这位闲不住的陈部长这几天更加焦虑不安。白天,官兵们一次又一次地聚在一起出主意、想点子。最后大家终于想出了既长远又现实的办法:在草原牧区组建“马背小学”。 官兵们找来木工,制作了十几块小黑板,又从牧区借来十几匹马,就这样,一所流动于牧场之间的“马背小学”诞生了。由此,藏北草原深处的安多牧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迎着草原清晨的朝霞,马背上的牧民们书声朗朗,当牧民们空闲时,总会围在人武部派去的教员身边,读读写写。民兵普穷曾是一个文盲,接受能力也是最慢的一个,但在文化学习中,他却是最积极、最勤奋的一个,每天看到人武部辅导员的马匹远驰而来,他总是第一个迎上去。三个月后,他成了“马背小学”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不但会写简单的藏汉词句,还能阅读一般的藏文书籍。

人武部官兵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帮助普穷贷款购买了两台东风汽车,在青海格尔木和拉萨之间跑起了运输,当年就还清了贷款,还修起了四间新住房。现在的普穷,只要谈起他的新生活,喜悦之余更是感慨万千

http://cache.baidu.com/c?word=%C2%ED%B1%B3%3B%D0%A1%D1%A7&url=http%3A//www%2Echinatibetnews%2Ecom/GB/channel2/25/200211/06/3002%2Ehtml&b=55&a=16&user=baidu

“马背小学”是西藏那曲军分区安多县人武部三年前建立的。当时,刚从外地调来的人武部部长罗明凯在一次民兵集训报名时,发现有好几个藏族青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只好用画着“牛”、“羊”之类的图案来代替。通过深入了解,他发现,在安多,在那曲,这样的文盲青年还有很多,原因是当地牧民大多数以游牧为主,根本无法上学。

建设小康社会,没有文化咋行呢?罗部长深感焦虑,他马上和政委罗布泽仁商量,决定把开展文化扶贫作为帮助藏族同胞奔小康的突破口,在草原牧区组建一所流动的“马背小学”。

学校要有老师,人武部领导精心挑选了几名文化程度较高的优秀官兵当辅导员;上课要有黑板,官兵们自己动手,制作了4块便携式小黑板;“马背小学”离不开马,部里领导就亲自出面,向军分区牧场借用了8匹马。经过一番努力,“马背小学”很快就开学了。

从此,安多牧区的草原上出现了一道新风景:在一些牧点,经常可以看到三五个牧民围坐在教员身边,学拼音、学算术、识汉字、学藏文,书声朗朗。课间休息时,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喝酥油茶,跳藏族舞,唱高原民歌,洋溢着热情和欢乐。牧民们走到哪里,“马背小学”就跟着办到哪里:夏天天气暖和,他们在大草原上教学;冬天冷了,学校就搬进牧民的帐篷里。

“马背小学”给牧民们带来了知识,也带来了希望。藏族青年拉杰是“马背小学”最早的学生之一。他家几代人没一个识字的,听说人武部要办“马背小学 ”,他高兴极了,马上报了名。上学后,只要一看到辅导员老师骑马而来,他总是第一个迎上前去。很快,拉杰成为“马背小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不仅学会了用流畅的汉语对话,还能阅读一些藏汉文书籍。有了文化知识,拉杰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在人武部领导的帮助下,他贷款购买了一辆东风汽车,学会了驾驶技术,在青海格尔木与拉萨之间跑起了长途运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7
这是一首浅显而又向上的儿童诗,全诗描写了牧民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牧民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牧区的孩子从小是在“高大魁梧的伊犁马”的马背上,伴着优美的“冬不拉”旋律成长起来的。
这首诗的前三节描写的是牧民的现实生活,马背上出生、喂奶、练跑、唱歌……这些都是哈萨克人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说明了“马”对于哈萨克人的重要性。第四、五小节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牛羊像星星在身边闪光,牧草像绿云在脚下翻波涛”向我们描绘了牛羊成群,牧草鲜美的草原景象。“机器人为我们挤奶接羔”,“剪毛机吐出来五彩的羊毛”向我们呈现出牧民实现现代化以后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六、七小节由“这难道是遥远的梦景吗?”引起,说明诗中想象的一切即将变成现实,因为牧区的老师“骑马来了”,她带来了知识,她将把草原的儿女领进知识的大门,牧区儿女从小掌握了科学文化本领,牧区的将来有了新一代的建设者必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第2个回答  2008-09-07
厄。。咱学过。可是。。。
+——————————————————+
这是一首浅显而又向上的儿童诗,全诗描写了牧民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牧民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牧区的孩子从小是在“高大魁梧的伊犁马”的马背上,伴着优美的“冬不拉”旋律成长起来的。
这首诗的前三节描写的是牧民的现实生活,马背上出生、喂奶、练跑、唱歌……这些都是哈萨克人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说明了“马”对于哈萨克人的重要性。第四、五小节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牛羊像星星在身边闪光,牧草像绿云在脚下翻波涛”向我们描绘了牛羊成群,牧草鲜美的草原景象。“机器人为我们挤奶接羔”,“剪毛机吐出来五彩的羊毛”向我们呈现出牧民实现现代化以后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六、七小节由“这难道是遥远的梦景吗?”引起,说明诗中想象的一切即将变成现实,因为牧区的老师“骑马来了”,她带来了知识,她将把草原的儿女领进知识的大门,牧区儿女从小掌握了科学文化本领,牧区的将来有了新一代的建设者必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其实可以看参考书的啊,书店里应该有的卖,北师大版的。

参考资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