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呢?

如题所述

东周被为分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其实,春秋与战国在时间上是延续的,并不存在改朝换代的巨变。那么,为什么会人为划分两个历史阶段呢?

1、春秋之时间,与《春秋》一书的历史编年大体吻合,史料详细清晰;战国阶段的史料则混乱、破碎、不完整

我们对春秋历史的了解,要比对战国的历史清楚得多。这是得益于孔子所编的《春秋》以及其衍生作品《春秋左传》。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在鲁国史书的基础上,加上微言大义,实际上包含了孔子的政治见解与观点。《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但是《春秋》这本书,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十分简略,于是《左传》就应运而生,实际上是对春秋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左传》记叙时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比〈春秋〉一书要多记了十几年。

现在我们所说的“春秋时代”,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总共295年,约为三百年。除了前四十八年的历史外,其余年份的重大历史事件都记录《左传》里。为什么春秋时代选择公元476年作为终点呢?这个时间点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其实并没有,这一年只是周敬王去世。为了彰显“尊王”的大义,把周天子的去世,作为一个时代的终点。

进入战国时代后,由于《左传》结束的时间是公元前468年,故而战国前八年的历史事件还是比较清晰详尽的。在前468年之后,战国的史料开始变得混乱,特别是前期的史料十分简略。这是战国与春秋的区别之一。春秋的历史是完整的,清晰的;战国的历史,特别是前期的历史,是不完整的,破碎的。

2、春秋的政治格局与战国有比较大的不同

三百年的春秋史,霸业为先。

从郑庄公牛刀小试,驰骋中原始,一代代的霸主,你方唱罢我登台。真正的霸业,肇始于齐桓公,他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开创春秋霸业的模式。然而真正的重头戏,却是晋、楚百年争雄,这两个国家均人才鼎盛,明君辈出,势力此消彼长,实力不分伯仲,晋国的杰出君主有晋文公、晋襄公、晋悼公等,而楚国亦涌现楚武王、楚成王、楚庄王等一代枭雄。晋楚争霸,将春秋之勇武精神推向极致。

弭兵之会终结两强相争的格局,齐、吴、越的相续崛起,打破了长期以来北晋南楚的局面。齐景公狙击晋国的霸权,而吴王阖闾则以气贯长虹之势,捣破楚都,几灭强楚,吴国之霸业由此树立。越王勾践则上演最精彩的谢幕之剧,从而登上了春秋霸业的最末班车。

这是个混乱的时代,这又是一个自由的时代;这是打破旧秩序的时代,这是建立新秩序的时代;这是铁血与权谋交织的时代,这也是文明与智慧发展的时代。春秋开始了诸侯间的兼并战,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这又为战国时代更大规模的兼并战打下了基础。

尽管都是诸侯争雄斗霸的演义,但春秋与战国还是有很大不同:春秋时代还坚守着仁义的底线,传统的精神仍被奉为圭臬,残酷战争表面上还披着一层文明的袈裟;相比春秋,战国时代多了几分冷酷与血腥,实用主义兴起对抗道德主义,思想突破传统的界限,更加自由奔放与丰富多彩,平民阶层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登上原本属于贵族的政治舞台,中国大地的巨变进一步加剧着……

与春秋时代崇尚“仁义”相比,战国时代“唯武力论”的军国主义色彩浓厚,这是对春秋仁义思想的一种反动。生活在战国晚期的韩非子曾经讲过:“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竞于仁义道德的时代已渐行渐远,逐于权谋与争于武力的时代渐行渐近,战国是一个个人野心与权力膨胀的年代。

战国的血腥味远远浓过春秋时代。在春秋,几乎看不到大屠杀的场面,战争虽然频繁,实则规模不大。到了战国时代,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残酷,发展到后期,甚至出现屠杀数十万战俘的现象,这才春秋时代是没有的。

春秋贵族主义强调礼法,尊重对手的人格是文明的表现,比如晋国与楚国交锋时,两军高级将领在血战的同时,还可以在战场上互相敬酒,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到了战国,贵族的气质已荡然无存矣,人道与宽容不再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杀戮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代名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