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寺庙居住过一段时间是种怎样的体验?

如题所述

感觉自己比以前心情平静了不少,遇到事情也可以冷静对待了,每天吃斋念佛,还是比较清净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3
感觉自己从寺庙出来之后,一定会是一个清心寡欲的无欲无求的人,如果住的时间再长一点就会出家,偶买噶。
第2个回答  2018-05-23
清心寡欲,看破红尘,天天吃素也蛮好的,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第3个回答  2020-12-07
2个故事让你感受下
1.Jessica,36岁,咖啡店主,信仰基督教20年

妈妈信基督,所以我从小耳濡目染,16岁就受洗了。 很多人都会觉得宗教是远离世俗的,但是它其实给了我的世俗生活很多帮助。比如,给我的人生确立了底线,也教会了我处理自己的情绪。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感到困惑,比如我不明白为什么会产生负面情绪,或者有时候脑中会有一瞬间邪恶的念头飞过,因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说,有这样的念头就是一种“罪”。牧师开解我说,“那些不好的情绪存在是很正常的,就好像你的头上会有飞鸟经过,但它并不会在你身上停留。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符合教义的、消极的念头,不要让它们生根发芽就可以了。”

慢慢地,我在应对一些负面情绪时会更释然,不会再有负担,因为我知道它们不会永远待在这里,你要做的只是等待,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它终究会过去。等待、重复都是生活的艺术。

对我来说,每天的祷告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情绪的方法。祷告虽然是感恩上帝,同时也是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描述和交流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和你内心的想法。每天晚上祷告的过程,就是对自己内心的梳理过程,上帝并不会给你解决方案,但是往往说完之后,你心里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而且,我们人类总是喜欢先倾诉不好的事情,所以在祷告时,也喜欢诉说最痛苦的事情。我刚上大学时就经历了一段很困难的时期,一入学就生病被迫休学,然后爸爸妈妈相继病倒,爸爸脑血栓,在床上瘫了一整年,家庭突然失去了支柱。当我重新回到校园时,需要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要承担家庭的重担。

我现在还记得,刚刚从学校休学出来时,一个人在北京的教堂里坐了很久,祈祷,和上帝说话,说着说着就得到了平静。我对自己说,我们不愿意面对那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这一天,你就必须要面对那些不好的事情。痛苦还是很痛苦,艰难还是很艰难,但我心中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是,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它只是一种经历。我确切地知道,它终究会过去。

圣经有一句话是,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知道明天掌握在谁的手里,以及我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带领着我。基督教对于我而言,就是这样一种强大的心灵后盾吧。

2.bliu,28岁,非盈利机构项目主管,修行5年

其实到现在,我也没有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佛教徒,但是修行这件事已经持续了5年。去年底我住进了寺庙里,现在一边日常修行、一边工作:早上5-6点起床,参加早禅,和大家一起吃早饭,然后去上班,9点到工作的地方;下午5点下班回到寺庙,6点半-8点参加晚禅,然后休息。

我是到美国留学不久后接触佛教的,这也与我当时的困难处境有关。2012年,我独自来到美国念书,又和男友分手,陷入比较抑郁的状态,就开始学习冥想来帮助自己放松、缓解焦虑,但是并没有特别投入。

之后开始深入修行是在2016年,那一年里经历了很多重大的变故。春节时,我回国发现父亲被“双规”,家里财产被没收;2月回来美国,我换了工作、搬到布鲁克林;3月,我很快地和一个男友在一起,又很快分手。到6月的时候,我已经陷入了非常深的抑郁,做梦都想从布鲁克林大桥上跳下去。我就找到了现在这个寺庙,开始禅修、做瑜伽。

中途我曾经中断过修行,是因为那年10月我找了一个精神分析师,他帮我意识到,我对寺庙的向往是自我毁灭倾向的体现——佛教讲“苦”、“空”、“无常”,这和我不想存活下去的想法是非常符合的。佛教当时对我的吸引是一种防御机制,和真正的精神性背道而驰。因此,我离开了寺庙一段时间。

但2017年又陆续发生了一些事,给我带来了很多对生活的反思和突破。

突破(顿悟)的时刻是会反复出现的,通常是不知道怎么就变得明了起来。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很喜欢分析,比如认为是事件A导致了事件BCD;但在我看来,这些好像都只是人对生活的掌控欲的表现,我们一定要给一些事情找所谓的原因。其实,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不用去刻意分析,结果反而会自己呈现。

2017年2月,我在自己曾经的心理治疗工作中又经历了一件事:一个治疗1年的来访者被她的丈夫杀死,并分尸6块扔到垃圾场里。我曾转介并参与她丈夫的心理治疗,但是很明显,对她丈夫的心理治疗是没有结果的。这件事对我的震撼很大,但是也使我获得了领悟。

我最大的反思就是,亲密关系,或者说浪漫(Romance)的概念,并不等同于“爱”的概念;也不是有了浪漫,就自然而然地会有爱。浪漫更像是情感上的纠葛,而爱是非常微妙的:它很缓慢,但渗透力很强。然而,当今的主流媒体、影视作品塑造的是完全相反的理念,好像越歇斯底里就说明爱得越深,这就是佛说的“颠倒妄想”。其实,每个人都是很有智慧的,但也都很容易被“颠倒妄想”遮蔽,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也让我回过头去,反思自己失去又放不下的亲密关系。我和前男友之间的碰撞和分手也很激烈,但是我发现,我们只是有情感上的纠葛,但如果从一段关系里跳出来,我可能从来没有失去什么、收获什么,分手并不代表爱的失去。真正的爱不一定是要从亲密关系里获得的,即使独身一人也可以拥有爱,拥有和自己很亲密的感觉。而且,你首先要和自己非常亲密,才可以发展健康、有意义的亲密关系。

4月,我的母亲从国内来看我。虽然我们的关系很复杂,母亲自己也是有困惑的人,但是我能够感受到她对我的爱:在一次争执中,她气得自己跑出去,然后很快又回来,抱着我说:“你比我对你的期待更重要。”这句话给处在黑暗和孤独中的我带来了莫大的慰藉。5、6月份时,我仿佛开始能真正接触到自己的心灵,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开始浮现。那可能是我真正步入佛门的开始。

那时我因为心理治疗的关系,其实已经和寺庙隔离开来,但是有天却做了一个梦。我梦见一个自称是灵媒的人出现在我现在的寺庙。我们在争执,他说,我和你说一件事情,如果说得对,你就听我的。然后他说:“你在寻找永恒(permanent)的东西。”

我醒了,开始笑起来,觉得很讽刺,但又很准确。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是追求变化的,11岁离家住校,大学去了北京,毕业来了美国,换了很多男朋友,拥有各种短暂的关系。我总觉得自己有一种对于非永恒的执着,但实际上,正是这种执着使我痛苦和迷惑。我表面上执着于另一个极端,但是我深层次的心灵是渴望宁静、永恒的。

那时的感觉,就是“每一刻都是在积累,为着这一刻的到来”。随着精神上的发展,我觉得时机到了,想要回到寺庙来。所以2017年底,我搬进了现在的寺庙,过上了现在的生活。

我也自然而然地停止了心理治疗。从心理治疗师身上得到的关注和爱,和我从修行中得到的、对自己的亲密感和信任感是很不一样的。我觉得自己的心理状态发展到了一个阶段,超出了咨询关系的能力范围,它已经不能再满足我的需要,不能解决我深层的渴求。

我觉得,佛教和修行不是我生活里的一部分,而是我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是修行。在修行的路上也会经历很多的痛苦、迷惑、曲折、心路挣扎,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越明了就越投入,越投入就越明了。

现在我不再执着于自己,也意识到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要为自己争取多少,我本来就一无所有,即使家财万贯也不是我所拥有的,它们只是在某个时间和我聚集在一起。我也不会再为丧失而焦虑,因为世界上没有好事坏事,都是经历而已。之前也会这样说,但是现在不是心理暗示,而是发自内心地这么觉得。
第4个回答  2018-05-23
清心寡欲,不想工作,不想上班,不想谈朋友,不想去吃饭,只想在这儿好好生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