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字的历史演变

如题所述

成字的历史演变如下:

“成”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的“成”字,右部是一把宽口长柄大斧“戌”,左下有一直条长形物。

春秋时期,“成”下方写作短竖的一笔,与“戌”上面的短横相连,并在短竖的中部加点作装饰。篆书更把“成”字讹变为“戊”里藏“丁”。

在这以讹传讹的基础上,至楷书将右上角与整体相连的一笔变为相对独立的点,“丁”字形变为一横折钩,“成”字才最后定型。

拓展知识:

1、成字的来历:

关于“成”的来历,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成”是个形声字,“戊”为形旁,“丁”为声旁。

也有一些资料认为“成”是个会意字,他们认为“戌”左下一竖是“十”字(“十”字在甲骨文中是一纵竖),古人们很早便已有了以十进位的概念,数始于一而终于十。

凡事到了“终”点,便有“成”意,“成”(完功、变为)意便由此而来。

或以为“戌”左下的符号不是“十”字而是其他物品。从全字构形看来,仿佛有以人斧劈斩一木以表示“决心”“发誓”,表示“已毕其功”之意。

文字学家康殷引用《左传》说东周时代战败乞和叫“行成”“求成”,签订和约叫“成”,并说大抵都要斩物以作盟誓,这是古代的民俗,能解释“成”字为什么要以“戌”为基文。

故“成”字因而有“就”“这”“乎”“定”等意。据形探义,也有一定的道理。

2、成字的含义:

“成”表示完成、实现。进一步引申可作“成功”讲。如“功败垂成”“大器晚成”。完成或成功总要伴随一定的结果,所以,“成”常用来表示成为、变成的意义。

《礼记·学记》上讲:“玉不琢,不成器”,是说: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器物的。此外像百炼成钢、滴水成冰等成语中的“成”都是成为、变成的意思。

“完成”之后就会使事情或者事物达到某种状态或者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因此“成”由成功义引申为成果、成就,一般是名词性的。如“守成”“坐享其成”中的“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