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文作者 的资料

如题所述

作者:陈沚,我国著名艺术家、作家。又名明和,丹阳后巷大陈沚村人。

陈沚在课文中描述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外国租界里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负,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顿时,周恩来感悟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陈沚(1901~1978年),我国著名艺术家。幼年读过私塾,后学过武艺,机灵过人。出品画为《墨龙图》,写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41年11月,陈沚被中共路北特委批准为“特别党员”,派陈沚打入丹阳日伪内部。在敌人内部展开工作,利用自己的伪装身份,从日伪人员手中取得大量情报,通过设在城内的联络点及时把情报转往丹北抗日根据地。还多次设法营救被日军捕押的同志,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陈沚历任镇江军管会房管处处长,无锡市房管局局长、江苏省公安局治安科长等职。陈沚在战争年代,深入虎穴,备尝艰辛,以特殊身份对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诬陷、打击、迫害。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以平反昭雪,1978年病故于无锡,享年77岁。

扩展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2
少了一个之字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一、作家陈沚的简介:
陈沚,我国著名艺术家,出品画为墨龙图,写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陈沚(1901~1978年),又名明和,丹阳后巷大陈沚村人。幼年读过私塾,后学过武艺,机灵人。抗日战争初,他在后巷地区组织起三四十人的抗日自卫团,后编入新四军挺进纵队任连长、独立大队队长等职。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第四行署保安司令部短枪队队长。民国30年(1941年)11月,中共路北特委批准陈沚为“特别党员”,派陈沚打入丹阳日伪内。
二、陈沚的一些事迹:
1.民国30年(1941年)11月,中共路北特委批准陈沚为“特别党员”,派陈沚打入丹阳日伪内。 部开展工作。接受任务后,他于同年冬带领妻子和32名武装人员,“投奔”丹阳日伪军。 陈沚进丹阳城后,驻丹日军中队长伊藤疑其另怀动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多次摆“接风宴,企图灌醉陈沚,让其酒后吐露真情。陈沚早有警惕,以假对假,装醉胡说,使敌人看不出破绽。以后敌人又使出“美人计”等卑劣手段,都未得逞。不久,发现有叛徒向日军告密,陈沚巧妙地借日寇之手惩办了该叛徒,进而取得伊藤的信任,并被委任为保安队长,他以武装自己为名,从日军仓库取出盒子枪12支,子弹1万发,步枪13支,子弹3万发,暗中送往丹阳抗日部队。陈沚还在丹阳城内广交日伪头目,结拜24兄弟,佯与他们打得火热,以消除日军对他的怀疑。伊藤想利用他和“国特”、“汪伪”的“三角”关系达到从中渔利的目的,陈沚将计就计,假装自己站在日军一边,多次打击“国特”、“汪伪”,有效地控制了一部分日伪人员,从而取得大量情报,通过设在城内的联络点“种德堂”中药店,及时把情报转往丹北抗日根据地。陈沚还多次设法营救被日军捕押的同志,先后共解救出23名共产党人。民国32年,茅山地区镇丹县县长包建华叛变投敌,说陈沚投奔日军是假。陈沚事先得到这一消息,作了充分准备,巧妙地应付日本宪兵队小队长乔木的盘问,再次消除了日军的怀疑。
2.民国34年(1945年)日军投降后,上级指示陈沚伺机撤回根据地。当时国民党任命他为国军第三大队大队长。陈沚假称下乡观察,把部队陆续派赴农村。是年9月3日晚,他带领5名战友胜利到达苏中五地委驻地段家桥,与新四军会师,五地委和军分区召开欢迎大会,志被任命为独立团副团长。后任 苏北三分区公安局治安科长。新中国成立后,陈沚历任镇江军管会房管处处长,无锡市房管局局长、江苏省公安局治安科长等职。陈沚在战争年代,深入虎穴,备尝艰辛,以特殊身份对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诬陷、打击、迫害。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以平反昭雪,1978年病故于无锡,享年77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