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高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

本人研究生,但历史知识浅薄,经常弄错历史关系出笑话,所以想补上这一课,请教各位有何书籍或者视频比较适合我短期速成。谢谢……
只补充常识性历史知识问题,不参加考试……

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7-11

一、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形成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历史思维活动的“发祥地”。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学科基本能力中的“基本”。一个一个的历史概念,只是一个一个的历史“单位”;若干个相关的历史概念,就形成了相关的历史知识系列;概念群体之纵向、横向及其立体网状的序列化,就是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了。换句话说,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历史概念的体系。从“单位”到“体系”都说明历史概念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1.历史概念的内容
历史概念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①特定的时间;②特定的历史空间或人物;③特定的历史本质或主要内容;④特有的历史特征,如结果、作用、意义、影响等。
2.历史概念的特点
历史概念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各类各个历史概念都有其客观性和独立性;②任何历史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的属性),用特定的名词或短语来表
达,这是掌握和运用概念的关键所在;③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④有的历史概念有动态性。例如:“均田制度”经历了北魏、隋朝和唐前朝,有继承,又有发展;又如明太祖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同秦朝相比,相同又不相同。
3.历史概念的类别
由于历史现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类别的历史概念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也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首先就必须弄清所学历史基本概念的类别。
(1)单一型历史概念
单一型历史概念也称简单概念,它如同历史整体中的“细胞”或一个一个的“单位”,所以课本中是很多很多的。
如“诺曼底登陆战役”一例可以说明这一类概念的构成要素。本概念量的属性(外延)为其时间、地点、人物、对阵军队、简要战况和结果;本质属性(内涵)为美英盟军开辟第二战场,以夹击和消灭德国法西斯。
又如“孟德斯鸠”,法国人,生活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或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严重危机时期,法学家,著作有(论法的精神),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其人的本质属性,从社会角度看是反教会、反特权、反专制独裁;从阶级角度看,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启蒙思想家。这个简介中包含了主要历史人物所应有的国籍、时代背景、称谓、活动、业绩或劣绩和历史定位即评价。这几个基本构成要素,是掌握和理解这类概念的精要所在。
(2)复合型历史概念
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者,叫复合型概念,又叫概念系列。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三个独立存在、各有其外延和内涵的单一概念。但根据三者之间的并列关系和内在联系,组合起来,便成了“三大战役”这个复合型历史概念。“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例子更典型。
从图中看到了两个会议,两个体系和多个条约。它们各各都有特定的外延和内涵,是独立存在的单一概念。但是,它们之间不是“砖头码拼”的关系,而是一种逻辑关系:或并列关系、或内在关系、或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或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或同时有其中的几种关系。因其如此,才能联结贯通在一起,组合成为完整的、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概念。这种逻辑关系合成的系列概念,恰好揭示了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再看其中的“凡尔赛体系”,它有一种相对性:对其上属(左栏)来说是个单一的概念;对其下属(右栏)来说是个复合概念,复合了巴黎和会与巴黎和约。同理, “华盛顿体系”也有相对性。但是,色佛尔条约和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等,却没有相对性。它们只是历史内容中的“基层单位”,是历史整体中的“细胞”。
历史概念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以达于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是历史基础知识的精华所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知识结构。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又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
(3)理性型历史概念
理性型历史概念首先必需姓“史”,即本源于历史事实。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意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例如:“殖民地”、“半殖民地”、“工农武装割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启蒙思想”、“亚洲觉醒”、“日本明治维新”、“金
元外交”、“工业革命”、“爱国统一战线”,等等。
课本对理性型历史概念一般都不下定义,也没有相对集中的外延和内涵,只用“史”来体现和证实,例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通过“史”来归纳概括,例如“工农武装割据”。“半殖民地”等理性概念,还寓于若干章节之中。所以,对理性型历史概念不要抠定义、追外延、究内涵,无需掌握它们的“完整性”。理性型历史大多不是理论观点,但有“武器”作用,要能恰当地揉合于史,因史运用。要抓准构成概念的基本内容,要着力选择足以说明问题性质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力求言简意赅,内容准确,要点完整。
例如在学习掌握唐朝后期“两税法”这一概念时,首先应当明确它是制度类中的经济制度,是一项赋税制度。按制度类要求,应包括时间、类别、人名(或政权名称)、内容(有的应包括背景)、性质、评价。按此要求,“两税法”这一概念则需掌握如下内容:唐朝后期赋税制度(类别),780年(时间),宰相杨炎(人名)为解决唐政府财政困难建议实行两税法(背景),即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内容)。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大变化。两税法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里,唐政府的收入增多了一些。但地主转嫁负担,农民受到的剥削更严重了(性质、评价)。
其次,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注意归类整理,以便抓住同类历史概念的共性,区别其个性,加深其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国封建社会时,对于几个重要赋税制度的掌握极容易发生混淆,如果加以归类整理,则于赋税制度这一共性中可以看到它们的个性和显著的不同点。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其显著特点是农民可以纳绢、布代役;唐朝后期的两税法其显著特点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收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则是把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亩收税;清朝的地丁银制度则是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最后,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尤其要注意把握住每一历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切忌孤立死记硬背。
二、历史时间
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可以这么说,离开历史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再谈不上历史思维以及历史学习了。唯其如此,历史时间的学习就有了不可低估的价值。为了更有效地掌握历史时间,学习过程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
所谓顺序性是指历史活动时间的更替承接。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时间先后顺序更替的。在这一更替过程中,外国侵略的逐步扩大加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前赴后继,脉络清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既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相贴近,也符合循序渐进性的学习原则。
2.揭示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
所谓连续性是指历史发展的起止、持续时间的长短。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快慢,有助于人们从现象人手探明历史本质。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
3.分析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
历史是一个呈阶段性发展的曲折的变动过程,在不同阶段上历史发展表现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趋势。在历史学习中以时间划分历史阶段是基本的学习手段。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划分为1910~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中期和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如618年是7世纪前期,1868年是19世纪中叶,再加下列选择题,也是考察这种技能,公元前594年是:①公元前5世纪,②公元前6世纪初,③公元前5世纪末,④公元前6世纪末。
三、历史事件
1.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
(1)弄清历史背景的位置
背景出现在事件之前,因此,历史课本中都是放在事件经过前面来叙述。但是,这种先背景后经过的顺序安排,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的背景放在事件经过的前一章节来讲,大的事件往往如此。如高中《世界历史》《古代部分》(简称世古史)第四章关于法兰克王国建立的背景,就是第三章第二节中“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目(或标题)的内容。有韵事件背景是放在前一节的。有的事件背景包括前几目所讲的内容。如世古史第八章从“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一直到“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开端”等目,都是“资产阶级文化生产的兴起”的背景,即欧洲“文艺复兴”的背景。,有的事件背景很特殊,它是放在好几个章节和好几个地方,尤其是牵连到几个国家的事件更是如此。如世古史第二章中“波斯帝国”,它之所以能建立的背景,除了本目讲的波斯人本身的背景外,还有同一章
中埃及、巴比伦等被其侵占国家的背景。当时埃及陷于分裂局面,国家衰落;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统治集团纷争,多次遭到外族的侵略和统治等。这些背景是分在几个地方讲的。学习历史遇到这类事件背景,就要花一些功夫来寻找了。
(2)分析历史背景的性质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需要分别弄清楚,而且要弄懂彼此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有如下几方面的背景:一是自然地理环境,这对事件发生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但它对事件发生是有影响的,有时甚至起重大作用。如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路中心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英国正处于大西洋沿岸。这就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出现圈地运动的背景。二是经济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在其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三是政治条件,包括当时的社会矛盾斗争和战争等。如德国农民战争是由于当时德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和复杂,而教会成为各阶级、阶层集中反对的目标的背景下,出现了宗教改革,发展到农民战争的。四是文化思想因素。如文艺复兴的一方面背景是西欧经历了一个文化低潮,教会垄断文化
教育,束缚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以上所讲的几方面背景的因素,只是为了论述问题的方便才分开来讲。其实,这几方面背景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要把它们机械地分开。例如文艺复兴的背景就是如此。它是当时西欧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出现的。此外,事件的背景还有国内和国外两种背景因素之分。如德意志的宗教改革的背景,除国内的因素外,还有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这一国外因素。
(3)了解背景和原因的关系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具体的事实,后者是抽象的观点,是从前者概括出来的,所以原因寓于背景之中。因此我们要把两者统一起来,以原因观点统帅背景,用背景的事实论证原因。如世古史第三章中古代埃及奴隶和贫民大起义的原因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贫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一观点是在奴隶主阶级强迫奴隶和贫民为他们耕地、开渠、修水利、建造神庙、宫殿、陵墓——金字塔,甚至毒打杀害他们等具体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学习历史时弄清楚原因和背景这种关系,就是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牢固的,也容易记忆。
此外,同一类事件原因虽有共性,但也各有个性,即具体的历史事件不尽相同。如世古史中罗马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和埃及奴隶和贫民大起义一样,都是由于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但是两者形成这一原因的具体史实,都各有各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埃及的奴隶和贫民被迫建造金字塔,而罗马奴隶白天带着脚镣干活;夜间放关在牢房一样的栅栏或地窖里,被迫当角斗士。事出有因,弄清了事件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掌握其过程了。
2.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经过是事件的中心。事件是背景、原因的必然趋势,历史意义又寓于事件的经过之中。因此,学习好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是掌握事件的经过。
(1)要素法
事件经过的基本要素最主要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在学习每一历史事件时,都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可写在书旁,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在总复习时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综合列出一个总表来。这样就做到了一。目了然。如学习世古史时,把握埃及奴隶和贫民大起义;雅典梭伦改革、波斯帝国建立、斯巴达克起义、法国及英国农民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要素。在学习各个事件、写出各种要素的基础上,再按事件名称、国别、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的顺序用表格形式列出来。经过自己这样辛苦劳动获得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掌握事件经过的基本要素,就为掌握好事件的经过打下了基础。
(2)阶段法
有的历史事件时间比较长,过程曲折,而且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遇到这类事件可分阶段为掌握。关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教材没有明确分出阶段,学生学起来很费劲,难度大。笔者将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89年7月-1792年8月)从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外国武装干涉,法国革
命战争开始为止。这期间掌握权者是救国的大资产阶级,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宣言》。第二阶段(1792年8月~1793年5月)从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推翻君主统治开始,到处死国王
路易十六为止。这期间掌握者是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吉伦特派;瓦尔密大捷是革命的法国反击欧洲反法联军的第一次胜利;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议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三阶段(1793年6月~1794年7月)从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开始,到雅各宾派政权被颠覆为止。这期间掌握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代表人物:罗伯斯庇
尔);雅各宾派专政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阶段。
(3)路线法
有的事件发展的路线是明确的,特别是有的战争事件有明显的进军路线。因此,可采用路线法。如世纪史中斯巴达克起义,可按下列地点画一条起义经过的路线:卡普亚——维苏威火山——美塔邦多——波河流域(不提那)——意大利半岛南
端——加普亚决战失败,起义结束。
(4)战役法
有的战争事件除了按路线法掌握外,还可以以战役为中心来掌握。如世古史中希波战争除按照波斯军队三次进攻希腊路线掌握外,还可以分下面几个大战役来掌握;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湾战役。掌握这几次战役情况后,便容易掌握整个战争经过了。
(5)对比法
把同类型的事件进行对比。中学生感到学习历史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容易把史实混淆。因此,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类事件进行对比后,就可分清异同,加深对事件的理解,防止混乱。列表对比是最常用的和有效的方法。把同类的事件,按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简单经过、特点、结果和历史意义等项目列出一个表来,这样可一目了然地看出各事件的异同点,记忆起来容易。
如18世纪印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有关棉纺织机的发明情况,就可这样处理。详细情况,请见下表:
项目/时间 机器名称 发明者 功效 局限性
1722年 飞梭
1765年 珍妮纺纱机
1769年 水力纺纱机
1779年 “骡机”
1785年 水力织布机

利用以上表格学习事件,既明白易懂,又省时省力。
3.掌握事件的历史意义
历史事件的意义往往可从下列四方面评价。
(1)历史地位
这是向前看得出的意义。就是看它在过去历史发展中占什么地位。这种历史意义往往带有“最”字、“第一”、 “标志着”、“开端”、“序幕”、“划时代”、“转折点”及“分水岭”等词语。如斯巴达克起义是古代被压迫阶级最光辉的一次解放斗争;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崩溃和揭开封建时代的序幕;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又如麦哲伦绕地球一周被人称为人类破
天荒第一次全球航行。
(2)历史作用
这是向后看(包括事件的经过)得出的意义。这有两方面:一是对旧事物的打击、推翻和动摇作用。如世古史中德国农民战争,震撼了德意志的封建统治秩序,猛烈打击了天主教会;又如斯巴达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严重地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二是促进和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如英法农民起义加速了农民摆脱农奴身份、成为自由农民的进程;又如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各部落的迅速统一。
(3)历史影响
这是从间接看得出的意义。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欧洲其它一些国家(英、法、德、瑞士)也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又如中国隋唐均田制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4)思想意义
这是从现在看得出的意义,也可以说是现实意义。有的事件的意义是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观点,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如古埃及奴隶和贫民大起义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从而使学生树立群众观点。有的事件,今天对人民还有教育意义的。如斯巴达克起义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因为斯巴达克这位古代奴隶起义领导者以及他的战友们英勇斗争的光辉现象,将永远铭刻在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里,鼓舞着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此外,有些事件得出的经验教训,也有现实的思想意义。
四、历史特征
所谓“历史特征”(特点、特色、特性)是客观历史具体存在和变化之个性的一种形态,是区别于其它历史事物的主要不同点。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基本规律的制约下,总是要通过个性来表现自己的。例如: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拿破仑战争的特点,《本草纲目》等著作的特点,秦王朝的特点,两宋科学技术的特点,黄宗羲思想的特点,英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和妥协性的特性,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927~1937年中国国情的特点,等等。历史特征包括历史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在现象。特征、特点、特色、特性,应当源于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的具体性和多样性,是经过了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果,是历史的一种理性认识。怎样寻觅和掌握历史特征呢?下面从“跳跃”、“多边”、“切人”、“求异”、“提炼”等五个方面做些点拨。
1.运用跳跃性思维
这要求眼界开扩,思路灵活,善于发现聚焦点,再跳跃开去,捕捉历史事物的特点。关键是善于发现聚焦点。例如: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北宋东京和明朝中后期苏州这两个城市各自的特点是:东京的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反映了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唐朝基础上的继续发展。苏州在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手工工场,标志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反映了封建经济的渐趋衰落。这两个城市本不相干,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都大。因此,需要跳跃。跳跃的立足点是“社会经济”,而且还要“发展”这两个层次的聚焦点。这样,特点就分析出来了。
2.运用多边性思维
这要求环绕某一个历史整体,抓住它的方方面面来寻觅历史事物的特征。作为历史整体的特征,需要“面面点到”。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有五个前所未有的特点。是:①国共两党合作,四个革命阶级统一战线形成,是大革命的起点。两党合作合力推进这场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使革命力量空间团结起来了。②中共直接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工人掀起反帝爱国运动新高潮,农村也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此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没有这样好的群众基础。③有正规的新式的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并进行空前规模的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大进步,是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所不能相比的。④大革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消灭了封建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给帝国主义者沉重的打击,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威振全国。占有长沙、武汉、南昌、南京、上海、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革命重心由广州移到了武汉。⑤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失败,中共主要领导人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也是败因之一。总之,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通过抓特点,就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宏观上完全掌握了。
3.运用切入性思维
这是指综览全局,善抓典型,善抓重点,切人开挖,窥究特点。
综览中国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为中国,大统一准备必然条件。切人窥究其带规律性的表现是: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首次高峰期,要求统一;②多国变法图强“七雄”争夺统一中国的大权,秦国渐优,利于统一;③华夏族和各族的联系空前深广,人民渴望统一;④有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政治主张,促进统一。“要求统一”、“利于统一”、“渴望统一”和“促进统一”,都是“切挖”出来的,从而反映了时期最基本的历史特点。
4.运用求异性思维
所谓“求异”就是在两个以上的历史对象中找出不同点来。那些主要的、带实质性的不同点(不是所有的)就是有关对象的特点。
例如:印度各次民族解放斗争的特点是什么呢?①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对印度的占领,和印度社会各阶层的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1857~1859年的民族起义,是一
场以士兵为核心力量的,社会各阶层参加的反英民族大起义,部分封建王公居于领导地位,也是亚洲革命风暴的内容和顶点之一。②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掠夺和控制。1906-1908年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利益的国大党提出自治的主张,其左翼在这次群众性的、争取自治的反英运动中起了积极作用,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登上政治舞台,在国际上属于亚洲觉醒时期的一次重大斗争。③一战后,印度反英的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不合作”运动声势浩大,因国大党的妥协性而终止。④二战后,英国实力削弱,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47年,英国被迫公布印巴分治方案,印度终于实现了独立。1950年宣布为共和国。印度这四次斗争的背景、反抗内容、方式和结果,各不一样,特点鲜明。
5.运用提炼性思维
这是指在具体、多样、纵横交织的历史内容中(大跨度),通过归纳、抽象和概括从一定的高度上总结特点。提炼才能出精品,才能达于理性认识。大家都知道,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近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显著地不同于此前的古代,也区别于其后的现代。中华民族近代爱国主义的主体特色就是八个大字:反帝反封、救国救民。表现是:
第一个特点,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边续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二个特点,学习西方,探索强国之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第三个特点,高度的民族凝聚力。
第四个特点,方式多样,人民武装斗争起决定作用。
第五个特点,最伟大的成果——缔造了新中国。

~~~~~~~~~~~~~~~~~~~~~~~~~~~~
下面的网站对你会有帮助!
http://www.schoolbest.com/html/xueshengyuandi/xxyd/qtxx/index.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14
要学好历史,就必须注重学习的方法。首先心态要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你很痛苦的翻开历史课本,那里面的内容你还看的下去吗?说看的下去,那是骗人的!听课也是一样的道理。其次,用你的兴趣引导你前进。你英语特好,就是不喜欢历史。那好办,找英文版史书,看看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对你来说是巩固英语,实际取到看历史的作用。这比直接看教材效果好的多!第三,历史就是一条时间组成的线。每个时间点、时间段上都有我们必须知道的事件,这是关键。因为没有事件,起因就不被发现,意义就无从谈起,历史就成了无源之水。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开阔了我们思维活动的时空,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使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多一条思路、多一分厚重、多一个借鉴。历史是活着的,它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