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学习的人贵在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史记中去,而不是仅仅的去学习知识。

出自北宋司马光的《答孔文仲司户书》。

此名句反映正统的儒家思想。这里所说的“不贵于知之”,并不是说“知”不如“行”重要,贵行而贱知,而是说“知”与“行”相比,应该更注意培养“行”(实践)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付诸实践,如果学习了许多知识却一点不会运用,那么,这种“知”再多也没有用。这是强调学以致用的观点。

扩展资料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训俭示康》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对于学者来说,重要的是实践,而不是知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28
对于学习来说,重要是实践它,而不是知道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