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愚不以三愚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1. 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 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内心真正渴望理解的状态,没有感到焦急和困惑,我们就不要轻易地去启发他。3. 同样地,如果学生无法从一个简单的示例中推导出更深层次的知识,我们就不要继续向他传授更多的知识。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什么意思?谢...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述而篇》。这句话孔子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主要是讲教育者要激...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意思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此句出自《论语·述而》,谈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出处《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
请解释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评析】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请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 悱: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能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耦不以三耦反,则不复也。”暗含了什么...
《论语-述而》记载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强调了在学生尚未努力思考但难以理解时不应给予启发,在学生已有所领悟但表达不清时也不宜过度引导。如果学生不能通过一个示例举一反三,则不应继续重复相同的例子。宋代理学家朱熹对此做了...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什么意思?
孔子在其教育理念中强调,他认为真正的教学并非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味着只有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感到困惑,竭尽全力却无法自行理解时("不愤"),教师才会适时地给予启示。同样,当学生内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却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表达("不悱"...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1、愤:...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译文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那么教师就不必再重复相同的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举出一个例子,如果学生能够由此推导出其他相关知识,那么教师就无需再重复讲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名言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求成,而应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