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理没会处。 死活不得处” 是什么意思?

我要再文这个问题:

昔有问师佛法在甚处。
师云。
在行住坐卧处。
著衣吃饭处。
屙屎撒尿处。
没理没会处。
死活不得处

我不懂最后两句 。

上次有人解释: “即佛法无处不在,既在衣食住行中,又在生死之间” 但是“死活不得处” 的 “不得” 是什么意思
我还是不懂最后两句。 有没有人能够逐字解释?
谢谢!

禅宗的虚静无为的思想,是晚年苏轼的热烈追求:“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逆境中所产生的若无其事、泰然自若的心态,就是这种禅理的反照。又如《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视世间万事万物为虚空。这种对生活的疏放旷达的态度,不也是受禅理影响吗?他《安国寺浴》一诗中写道:“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无以洗荣辱。默归毋多谈,此理要观熟。” 也是他遭遇“乌台诗案”的劫难之后所产生的循入空门以洗荣辱的思想。他甚而在灵魂深处以禅学为指导作了自我的人生检讨:“书生苦信书,世事仍臆度。不量力所负,轻出千钧诺。当时一快意,事过有余怍。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静观殊可喜, 脚浅犹容却。而况钱夫子,万事初不作。相逢更何言,无病亦无药。”
他的自题金山画像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一自我评语,是禅学玄意的具体体现,“心似已灰之木”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身哪不系之舟”也出自《庄子·杂篇·列御寇》“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禅学的体系与老庄思想在本质上有相通的地方。苏轼曾评论禅在北宋的流行,他在《书楞伽经后》一文中说:“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至使妇人孺子, 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馀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 禅学风糜于社会上下,他自己在“庄于忧患难与共,百念灰冷”之中,对于禅学的接受,虽然在他的禅学朋友佛印大师,当他被贬惠州时,曾写信到惠州开导他说:“尝读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愿不遇主知,犹能坐茂林以终日。子瞻中大科,登金门,上玉堂,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宰相耳。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则成空。何不一笔勾 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堕落。纵未得到如来地,亦可以骖鸾驾鹤,翔三岛为不死人,何乃胶柱守株,待入恶趣。昔有问师:佛法在什么处?师云∶ “在行住坐卧处,著衣吃饭处,屙屎撒尿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到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聪明要做什么?三世诸佛,则是一个有血性汉子。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佛印以禅理游说苏轼,正针砭苏轼思想的痛处。由此可见,苏轼对禅理的顿悟领会,是在他坎坷人生道路上形成的。
明代徐长孺曾集辑东坡禅语,唐徵明训之,名曰《新刻东坡禅喜集》,其序云:“长公少年之文,与乐城先生皆得老泉法,而终未尽其变。晚而游于禅邦,与佛印、参寥诸子互呈伎俩,于是掀翻宝藏,以三寸不烂舌,颠扑平生,譬张僧繇画龙,一点眼便如昂首飞去。妖狐老猿,穷获真人符箓,则千奇万怪,跳梁于青天白日之下,而终不可以尺组约束之,《禅喜集》是也。” 序中指出苏轼有关禅的文字,是得之于心而表现出来的。同时,唐文献在该书的跋文中,把苏功与白居易的禅思作一比较:“唐有香山,宋有子瞻,其风流往往相期,而其借禅以为文章,二公亦差去不远。香山云:‘外以儒行修其身,内以释教汰其心,旁以琴酒诗歌乐其志’,则不特一眉山之老人而已,子瞻于生死二字,虽不能与维摩庞蕴争一线,然其谈笑轻安,坦然而化。如其为文章,则哺禅之糟,而因茹其华者多也。”也说出东坡对禅理的顿悟,是在贬谪于落落穷乡时,以内典为捐愁捐痛之物,浸淫久之,斐然有得。

参考资料:苏轼的哲学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5
没理没会处,是指不知所措的时候,这种说法是当时的俗话。

死活不得处,是指走投无路,一筹莫展的时候。这也是当时的俗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