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理论对非安全依恋型的个体干预

如题所述

成人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中的互动经验塑造了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构成了人对他人的预期,影响着其在社交中的行为方式。研究表明,高质量的早期亲子依恋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每个个体的心理差异很大,不需要所有人都遵循统一模式。世界需要多元性,而非强制所有人都开朗健谈或活泼好动。人际关系问题往往源于内心而非行为本身。精神分析指出,儿童在幼年时期会无意识地吸收周围环境中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成为日后问题的根源。治疗师的策略是找到问题的源头,让个体意识到内心深处的非理性观念,并用成年后的能力进行自我评判。


非安全依恋个体的问题往往源于内心深处的“怕被拒绝”恐惧。这种恐惧可能源于早年经常被拒绝的经历,导致他们对他人有消极预期。解决的关键在于追溯这些经历,而非强迫改变行为。例如,缺乏敏感情感表达的早期抚养环境可能导致这种问题。


纠正的方法在于通过心理治疗,让个体理解早年的待遇是他人处事方式,并非评价自身。每个人的性格和关系模式都不同,母亲的养育方式对成年后关系有深远影响。依恋理论强调的不仅仅是分离经历,而是关系中的缺乏,如爱和支持。


玛丽·爱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技术通过观察婴儿在分离情境中的反应,将依恋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如焦虑-回避型和焦虑-反抗型。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早期依恋质量对成年后,特别是婚恋关系的影响,形成了婚恋依恋研究领域。




扩展资料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