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低频、中频、高频部分如何定义?

如题所述

深入探索音乐的奥秘:低频、中频与高频的定义与控制艺术


音响世界中的频段划分,如同音乐的调性体系,精准而微妙。在《音响二十要》中,刘汉盛大师阐述了高、中、低频段的分布与控制,但要真正理解,我们需要更为细致的解析。传统上,20Hz到20kHz的宽频范围被划分为三段,但这种划分可能会导致误解,因为每个频段的界限并不清晰。美国TAS和Stereophile的细分方法,将每段再分为三小段,即「较低的中频」、「中频」和「较高的中频」,这种十二平均律式的划分在西方语境下易于理解,但对于中文使用者,可能会带来一些翻译上的挑战,如「低中频」与「中低频」的区别,以及「低高频」的称呼。

为了适应中文习惯,我借鉴乐器的频率范围和管弦乐团的术语,将20Hz-20kHz分为七段:极低频(20Hz-40Hz),低频(40Hz-80Hz),中低频(80Hz-160Hz),中频(160Hz-1280Hz,涵盖三个八度),中高频(1280Hz-2560Hz),高频(2560Hz-5120Hz),极高频(5120Hz-20000Hz)。这样划分不仅符合中国人的认知,而且易于记忆,避免混淆。


极低频,尽管包含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等少数乐器,但在音乐中并不常见,除非是电子合成器的刻意安排。低频是大鼓、大提琴等乐器的领域,对声音的丰满度至关重要。中低频,尽管是台湾音响迷的头疼之处,但它的控制不当会导致声音失衡。中频则几乎涵盖了所有乐器和人声,是音响表现的关键所在。中高频由小提琴的较高音域和木管乐器的高音域构成,容易被误认为高频。


高频和极高频主要为钢琴、小提琴的高音域及泛音所占据,而高音单体的主要任务则是再生这些高倍泛音。在设计喇叭时,如何在清晰再生泛音与避免失真之间找到平衡,是制造商的一大挑战。例如,Spentdor SP-1的三音路设计,就是通过精心布局来保证高音单体的纯净,同时不失音乐性。


总结来说,理解音乐中的频段并非仅关乎量感,更重要的是控制力。器材的低频、中频和高频的分布与控制能力,是评价音响品质的重要指标,而不仅仅是单一频段的强弱。只有在量感与控制力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才能真正领略音乐的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