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金钱

问一下
你们都是怎么理解金钱的
我个人认为
金钱就是用来交换各种商品的工具
可能不太全面
还有什么别的理解吗?

很简单,从钱的用途方面就可以得出结论
货币最基本的就是实现等价交换的代替物

货币的本质
(1)
概念是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反映。对代表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定义是否清楚、明确,就真实地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
要问货币是什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讫今为止,理论家们对货币概念的定义。
有的说货币是在支付商品和劳务时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有的说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在我国,普遍以马克思对货币分析的结论,认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等等。这些都被称着是货币概念的定义,但究竟哪一个定义准确地描述了货币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之能与其它任何事物相区别,表明某物之所以是货币或其它物品不是货币的真实原因,哪一个定义才是唯一正确的那一个呢?
现实中对货币这一客观事物的统计结果作出了回答:
不同的国家对货币数量的统计采用不同的统计标准,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统计货币的口径也不同;同一个国家在同一个时期根据不同的某种现实或研究的需要,又采用不同的标准统计出了都称着为“货币供给总量”的不同的货币量数据——似乎货币这个概念有着几个完全不同的内涵,因此分别对应着完全不同的外延,才有了这此完全不同的货币供给总量数据。在经济学之外,好像还没有这样的事例。
货币数量统计标准的混乱,说明现有的货币概念的几种定义都不是真实的定义,它们都没能作为统计货币这一客观事物的标准和依据——这又是判断一个定义是否是真实定义,唯一正确的定义的标准,这些针对货币概念的说明性的文字,只是一般的解释性定义,要真正认清货币这个事物,上述努力还远远不够。
在没有完全彻底地了解货币事物的基础上,理论家们展开的研究:相同的研究内容,结论不同,但却能够“相安无事”地同处在理 论体系之中,也因为没有正确的货币数量统计实证资料,谁也无法证明谁是错误,甚至在完全不同的假设前提下得出的结论,也只有在完全不同的假设前提下得出的不同结论,才能够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连理论前提一致性的基本原则也不复存在了。又在如此理论的指引下,面对经济不合意的变动,都认为依靠一些传统的货币性经济政策(如货币的供给量、利率政策)就能解决经济现实的问题,事实已经证明,这些想法大都是一厢情愿,日本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用货币政策不当就能解释吗?美国目前正面对着的经济衰退的阴影,单靠美联储不断降低的利息率就能驱散吗?长达一年或更长的18个月的所谓“滞后效应”,更是自欺欺人的粉饰。
事实上,我们对货币的认识还很浅陋,而且,要结束货币学理论认识的混乱,还必须从对货币事物的再认识开始。
(2)
货币是商品经济下的产物,商品交换的需要是货币存在的前提。货币这个客观事物的形成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进行的。
人们进行商品交换是因为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具有可比性,但为创造这些不同的使用价值而耗费的人类的抽象劳动是相同的。“一切劳动,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1
不同的商品能够实现交换就是以不同的商品耗费的人类的抽象劳动为基础。不同商品形成时耗费的人类抽象劳动量的多少,或称不同商品包含的人类抽象劳动量的多少,也就成了不同商品交换时确定交换数量比例的依据。这样的比例就是以某一抽象劳动量为标准交换单位,衡量出的商品的价值量,即交换价值。
这个被选定作为标准交换单位的某一定量的抽象劳动量,起初都是以一定量某类商品包含的抽象劳动量为标准,这一定量的某类商品就是马克思论述的等价形式。
“两个不同种的商品A和B,如我们例子○2中的麻布和上衣,在这里显然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麻布通过上衣表现自己的价值,上衣则成为这种价值表现的材料。前一个商品起主动作用,后一个商品起被动作用。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3
随着人类商品交换从简单、偶然的交换初始期,进入逐渐频繁地从事商品交换的发展期,到普遍地、更加频繁地进行商品交换的发达期,直至现在更深层次、更广泛的范围内频繁地进行商品交换的高度发达期,价值形式也经历了几个发展的阶段。
“A,简单、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4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5
“C,一般价值形式”○6
“D,货币的形式”○7
在商品交换的初始时期,人们只是个别地偶然地进行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商品的交换,比如20码麻布交换一件上衣,此时,一件上衣只是偶然地作为20码麻布的等价形式,20码麻布也只是偶然地处在了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这个商品交换的时期就对应着“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在此价值形式阶段作为等价值形式的诸如上衣等物品也是偶然的等价物。
当商品交换的活动日渐频繁了起来,比如发生了用20码麻布与一件上衣交换,另有20码麻布与10磅茶叶交换,再有20码麻布与40磅咖啡交换等等。此时,执行着等价形式的就分别有上衣、茶叶、咖啡等等,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的则是不同批次的20码麻布,如:
第一批 20码麻布=1件上衣
第二批 20码麻布=10磅茶叶
第三批 20码麻布=40磅咖啡
只要麻布生产者以自己的产品与更多的其它商品交换,以满足生活或生产的需要,就会有更多的等价形式物品,此时的商品交换时期对应着“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作为等价形式的物品也是总和的、扩大了的等价物群体。
一俟商品交换进入发达时期,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选用某种商品作为所有商品交换的中介,这个被选定作为中介的商品就成了所有商品的等价形式,它既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又添加了等价物的身份。1件上衣与20码麻布交换,10磅茶叶与20码麻布交换,40磅咖啡与20码麻布交换,等等。
1件上衣 =
10磅咖啡 =
40磅咖啡 =
1夸特小麦 = 20码麻布
2盎斯金 =
1/2吨铁 =
×量商品A =
其他商品 =
所有的商品都固定地首先与20码麻布交换,把20码麻布作为普遍的等价形式,即一般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的各类商品,都通过20码麻布这样的一般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来完成相互间的交换。这即是“C,一般价值形式阶段。”
各类商品都与麻布交换时,麻布作为一般等价形式,作为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各类商品彼此交换的中介,首先要完成的步骤是对这些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进行价值的衡量,即一般等价形式的物品(一般等价物)与这些商品首先进行分别交换。
以社会上生产20码麻布平均耗费的劳动量(即社会劳动量)为标准单位,去与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的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比较,这样对比出来的比例量,就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商品的价值,因为是以一定量的一般等价物商品所包含的某量的劳动量为标准,去对比、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而不是以人类抽象劳动的本质单位,比如劳动时间单位或其他计量抽象劳动的单位为标准去衡量商品的劳动数量,所以这样衡量、对比或称计量出的数量,实质上是相对价值量,即交换价值量。它们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包含的人类抽象劳动量——绝对价值量,相对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一定量某商品包含的某量劳动量——绝对价值量为标准,对比体现出的相对数量关系,这样的数量——一定量的绝对价值量(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包含的劳动量),与另一个作为标准交换单位的某量绝对价值量(一般等价物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就是相对价值,或称交换价值,在经济学范畴内,又简称价值。
当这个被当作为标准衡量单位,标准交换单位的一定量的绝对价值量(劳动量)是某类商品的某量物品数量时,比如麻布的20码,金的一两。以它们衡量出的其他商品的价值(即相对价值)才就表现为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与一般等价物商品的物理数量的比例关系。如上面的例子中,1件上衣的绝对价值量是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量的一倍,它的相对价值就是1×20码麻布,即是20码麻布;10磅茶叶包含的绝对价值量(抽象劳动量)是以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为标准交换,衡量单位的一倍,它的相对价值也是1×20码麻布,即20码麻布。现在,如果仍以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量为标准的交换、衡量单位,来衡量5磅茶叶的价值,由于5磅茶叶包含的绝对价值量是10磅茶叶的绝对价值量的1/2,也即是20码麻布包含的绝对价值的1/2,因此,5磅茶叶的相对价值(即价值)是0.5×20码麻布。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332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2
比较全面的理解是:金钱是用来交易的。而不只是用于商品交换。
第2个回答  2008-09-22
钱是生存的必须品,是生活的必然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