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书中语言概括宝玉的出身及环境

如题所述

浅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 ——安徽 范红林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配合的悲剧世界。《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表现在塑造出了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上。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是其中最主要的人物。他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庭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具体境遇的各个方面的特点,深刻地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是少女们的纯洁美好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这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多方面的复杂的条件和因素给予他的影响发生作用,从而就让他的性格不知不觉形成起来。 关键词:生活环境与聪明机智、对女性的体贴与热爱、叛逆与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生活环境与他的聪明机智。 我们都知道贾宝玉生长在一个腐朽衰败的“侯门公府”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社会环境里。这个环境,在中国封建社会——尤其末期,作为上层统治阶级社会看,统治阶级对于子弟的教育已经完全破产。封建礼教本是违反人性,天地不合的,到此时更显出虚伪和罪恶。古代所提倡的一套“以身作则”和“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都谈不上了,野蛮的毒打和责骂成为他们使子弟“就范”的唯一方法。在《红楼梦》第十七、三十三等回中,就多次描写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之间的关系形态,一方面是辱骂和毒打,一方面像怕老虎。在这里作者着力描写了贾政这一封建典型人物和他左右的门客们头脑的愚蠢,心思的干枯和学养品格的迂腐卑劣,百贾宝玉以一个“不喜读书”的少年,却那样才华横溢,思想清新活泼,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除了父兄的榜样,更为重要的是贾母这个利己享乐主义对于孙儿的庇护和骄纵。贾宝玉自幼受祖母的溺爱,在祖母这边屋里居住,“和姐妹们相处娇养惯了的”,“无人敢管”。在书中第三回中写贾政来叫,贾宝玉吓的“死也不敢去”。贾母就说:“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还有在贾宝玉十二、三岁时,受他的贵妃姐姐贾元春之命,又随同众姊妹搬到大观园里去住。这在宝玉的现实社会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自由环境,使他得到机会与封建秩序进一步隔离了开来。于是他在另一种与封建主义范畴相背的生活方式和日常活动中去发展自己的思想与性格。 贾宝玉虽然生长在贵族统治的阶级家庭里,但自幼并没有受到封建主义统治势力正常的熏陶教育。而在他的现实环境里,却有一个和罪恶腐败的统治势力鲜明地对照着的女孩们的世界。这些女孩子们除了为数不多的姑娘们,绝大多数都是丫环们。贾宝玉实际上就是在这些以丫环们为主的女孩子群里长大的,其中许多女孩子服侍他,看护他,都以一颗纯真的心围绕着他,倾注着他们,这多少会给贾宝玉带来一定的影响。所说的影响,不只是指他们思想品格,重要的应该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比如袭人,她屡次规劝贾宝玉走封建主义的道路,用阴柔的手段对贾宝玉进行无休止的斗争,但贾宝玉并没有在这些方面接受她的思想影响。不仅贾宝玉精神上所亲近的众多丫环给予他以巨大深刻的影响,这个社会所有的女孩子,包括那些姑娘在内,也无不在日常耳环厮磨的亲密接触中,对宝玉性格的形成起着强有力的积极作用。因为他们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和那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都在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与虚伪,善良与罪恶,美好与丑陋,每一点上都鲜明映照,尖锐对比着。 我们知道贾宝玉所亲爱与钟情的是林黛玉,他们的爱情对宝玉的性格成长也起了重大作用。林黛玉原是个衰落旧家的女儿,父亲死后,就成为一无所有,悲苦无依的孤女。她像小浮萍似的寄居在这个声势显赫的“公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使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使她用直率的锋芒对社会势力抵御、抗拒,以保卫自我的高超纯洁,不受轻贱和玷辱。这些在贾宝玉的心目中,可以说突出地、集中地包括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们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和主观的特征。这也是成为贾宝玉和封建势力永不妥协,成为他对自己本阶级叛逆到底,并且从而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和新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力量。 贾宝玉除了生活在这样一个封建贵族家庭、有着女孩子们的世界里,他还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不但智商很高,而且情商也不错。在贾府里很多人却很喜欢他,不但贾母、王夫人视他为心肝宝贝,像宁国府的贾珍、贾荣父子、尤氏、秦可卿等和他都很合得来,至于荣国府的凤姐、李纨等也对他真心呵护,这些绝不仅仅因为他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主要还是因为他聪明与机智。 贾宝玉尽管不爱读书,但他的悟性很好。如果要他做诗、题联,他也常常能信手拈来,一挥而就,虽然说不上是大家手笔,但也中规中矩,不乏韵致。小说中作者写元春即将奉旨归省,贾府为了迎接这一光宗耀祖的盛大庆典,建造了大观园。园子设计精巧,布局讲究,处处可见匠心独运,里面的景观很多于是,贾政便率领一帮文人门客参观游览,为这些景观预先命名、题联,以贾妃归省定夺。他听说宝玉能赋诗作联。于是便把宝玉带上。贾政的用意很明显:一是考一考宝玉,看他是否真的如别人所说能赋诗作联,如果确定是这样,那当然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这样,也可以借此机会驯化他的愚昧,让他知耻而后勇,发奋读书;二是如果宝玉真有这样的水平,一方面可以向众门客们炫耀,贾家不愧是诗书礼仪之家,另一方面在贾妃归省时,也可以当作一件大喜事向贾妃汇报,让她高兴。因为,她在家时是最疼宝玉的,宝玉的启蒙识字学文就是她教的,她与宝玉虽然名系姐弟,实则情同母子。在这次“试才题联”的过程中,贾宝玉可谓出尽了风头,所到之处,他随物赋形,触景挥毫,妙语迭出,奇思如涌泉。贾政本意是想试一试他的才学,没想到他一发不可收拾,把贾政和那帮门客全不放在眼里,抢着发表意见,并不时冷笑。因此在让贾政对他暗暗称奇的同时,也惹了贾政一肚子的不快。在他看来,宝玉这小子太狂了,刚学会走路,就想当长跑冠军。但不管怎么说,这次“试才题联”,宝玉通过了贾政的考核,贾政对他这方面的能力是认可的。 贾宝玉的悟性好,然而他看人的眼光似乎也很准,尤其是看女孩子。他与黛玉第一次见面,就能洞察其内心世界,所以一看到黛玉就认定她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值得自己为她哭、为她笑,为她忧、为她累。因此他向黛玉赠送礼物,每每也与众不同,深合黛玉品性。在书中第三十四回,有关宝玉送黛玉旧手帕一事的描述。当时,宝玉因为心下记挂着黛玉,便吩咐晴雯说:“你到林姑娘那里看看她做什么”。晴雯说:“你总得告诉我一个理由,要不然我见了她说什么好呢?”宝玉说:“没有什么可说的。”晴雯说:“这样吧,要不就送件东西给她,或者让我去她那里取件东西,这样见了面,才有话说呀!”宝玉见晴雯如此说,想了想,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给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让你送这个给她。”晴雯有些不解:他会要你两条半新不旧的手帕子?要是惹恼了她,又要拿我出气了。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会知道。”于是,晴雯只得拿了手帕子往潇湘馆来。晴雯哪里知道正因为这帕子“不是新的”,才对了林黛玉的胃口。林黛玉不但喜欢,而且挥毫赋诗,发出了“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蛸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的感慨!其实,宝玉不仅审视黛玉能如此到位,对于宝钗、湘云、李纨等外来的才女,他也能一眼观其的品性,并有针对性地与她们友好交往,和睦相处。 二、对女性的体贴关心与热爱。 关心、体贴、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身上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中也反复写了这个特征。贾宝玉还没有出场,作者就借冷子兴和贾雨林的谈话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在《红楼梦》第二回又写了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抹而已。”在第二十回,作者写了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宝玉也怕她寂寞,还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日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在小说的第二十二回中作者写了当晴雯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第二十六回中作者写的“情悟梨香院”一段,贾宝玉兴冲冲去找龄官,因素日和女孩子玩惯了,只当龄官也一样,宝玉央她唱一套《牡丹亭》曲子,不想龄官见他坐下,忙起身躲避,正色道:“嗓子哑子。前儿娘娘传我们去,我们还没有唱呢。”宝玉见此景况,从来未经过这样被人弃厌,自己便讪讪地红了脸,只得出来了。后来看见贾蔷那样体爱龄官,龄官又那样自爱并爱着贾蔷,他就悟出:“人物情缘各有分定”的道理。由此可见,他是完全尊重女孩子龄官的个性、意志和她与贾蔷的关系的。他平日和姊妹、丫环们一处,也总是尊重他人的意见,很少拿自己的主张,更不想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在日常活动中,贾宝玉也一贯流露这一思想。第四十回写贾母、王夫人和众姊妹商议给史湘云还席时,贾宝玉说:“我有个主意,既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定了样数,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必按桌席,各人爱吃的东西每人跟前摆一两样,岂不别致?”这意见立刻为贾母所接受。贾宝玉的这种思想是和封建主义原则正面抵触的,它直接破坏着封建秩序。他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总是否定封建社会的礼法观念,主张听任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心愿去自由活动。他身上原先沾染着的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此时也随着生活环境而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对于在被糟践的命运笼罩之下的女孩子们,总抱着深切的爱护、亲热和体贴之心,因为比照起那些体现了封建主义统治势力罪恶的世俗男子来,她们从内心到外表都显出耀人心目的纯洁、美丽和可亲可爱。所以宝玉对女孩子们显的更加热爱、体贴、关心。这些对宝玉性格的形成,同时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三、叛逆与民主主义思想。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碌碌无为的纨绔子弟。在贾府里,贾母很疼爱宝玉,对宝玉的期望值很高,但是贾宝玉却让贾母失望了,也让贾政失望了,他不仅无心于仕途,而且根本不想读书应试。在小说的第三回,作者借两首《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贾宝玉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闪亮点——叛逆性格。贾宝玉不思进取,背叛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贾宝玉是被其家庭所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举业”,平步青云,光宗耀祖。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的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利禄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在送他上学堂时,他便和秦钟等人在那里鬼混,贾政让他把功课抓紧一点,他使感到有一百二十个不自在,在学习上毫无积极性、主动性可言。但是,天天这么玩,他也有些烦的时候,有时他自己都会感到无所事事,甚至索性不进园子,在外头鬼混,痴痴的,毫无寄托。跟随他的茗烟看出了他的心事,知道那些玩意他都玩腻了,得找些刺激的东西给他玩,才能重新调动他的兴趣。于是茗烟便到外面那些书店里,把那些古今小说通通买了回来,让宝玉看。很多时候,他就是靠着这些书打发日子,至于那些正经的书,他要么不看,要么看起来就无精打采。每次与那帮姐妹赋诗比赛,总是最后一名,才情还不如那帮姐妹。对此,他才不以为意,连功名他都不感兴趣,又怎么会在乎这个不关痛痒的名次呢?贾政有时要检查这一段时间的功课作业,他甚至会造假作弊,比如探春的字写得好,就让她帮着临贴凑数,实在没有办法交差,便会同丫环一起编谎,说自己病了。由此可见,贾宝玉在家庭里,在他的社会环境里,在奴仆下人心目中,都有他特殊的地位。他以这种地位或面子对被压迫者被糟践者给予温情和庇护,并且打破了成规,被准许进行为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不容的这样那样的民主自由的活动,从而让他具备规模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和反封建主义的叛逆精神。可是他的特权哪儿来的呢?从小说内容里我们显然可见,他依靠的是亲人的宠爱,是封建主义统治势力的支持。这是多么可悲的矛盾,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因此,在家长威力的压迫之下,他可以变得失去力量,毫无作为。我们可以看看七十七回的几段描写,周瑞家的押送司棋出去,坚执不允许司棋辞一辞姊妹们,宝玉走来遇见,向周瑞家求情。到晴雯被撵以后,贾宝玉偷偷地去看她。这样的场合下,突出贾宝玉社会关系的真相就显露出来了,没有了封建主义势力的支持,他就失掉了特殊地位,也就不能得到重视了。他是一贯尊重着与信守着封建主义统治的;违犯了统治权力的事,他就不能理直气壮公开做出来。所以宝玉只能在封建主义统治所特准或其衰朽势力所不能控制的范围里进行他的反封建秩序的活动和发挥他的民主主义精神。这样的反封建活动,这样的民主主义思想,尽管它本身已具有规模,而且很坚决,不妥协,但终究是缺乏力量,没有前途的。小说中宝玉的恋爱与婚姻的悲剧,就植根在他的这种严重的思想矛盾上面。他热烈地进行自由恋爱,他迫切地要求婚姻自主,可是同时又不得不期待家长的主持或批准,不得不仰赖封建主义势力的赞助与支持。在小说第五十六回贾母和江南甄家来的女人有一段谈话,透露了他们看待宝玉的许多消息,尤其道破了贾宝玉思想的这一症结所有。对于封建主义统治无法违抗,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要求又不能放弃,贾宝玉只能在超现实的世界里找到出路。 综上所述,贾宝玉形象特征是复杂多端的,但他的民主主义却无疑是它的主要内容。根据小说内容,从书中的具体描写来看,贾宝玉的生活环境里存在着两个矛盾对立的世界。贾宝玉认识这两相鲜明映照,尖锐对比着的世界,他以分明的爱憎态度和感情,背叛了自己出身的本阶级,站到处在被压迫的一边去;并且把自己的切身问题和这些处在被压迫地位人们的幸福问题完全联结起来,由此从他丰富的阅历和苦痛经验中,逐步发展和巩固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我们也清楚地看出来,给予他的思想性格以积极影响,使他的民主主义精神得以萌生与成长的,主要就是他生活上密切接近、精神上倾心亲爱的居于被压迫地位的众多男女青年们。首先是那些境遇悲苦、资质优美的女孩子们。她们和他们的具体境遇与精神世界以及在生活中所体现的迫切要求,不断地启发着他、熏陶着他;他在切身问题上所作的热情追求,所受的严重压迫,不断地教导着他、锻炼着他,由此,凭他敏锐的体察和很好的文化知识的修养,经过融洽与提高,就使他性格中的民主主义精神日渐深入巩固起来。 贾玉宝的生活环境正是当时封建主义统治下整个现实社会重要的剖面和缩影。在当时历史阶段,封建主义制度虽然早已到了衰朽不堪、濒于最后崩溃的地步,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曾有长久孕育的历史,但后者仍然远没有脱离前者的社会基础而独立。这告诉我们,当时各种经济的恢复,开始有了显著的成长,但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在这种形势下面,生活在被迫脱离了土地,脱离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生产的广大城乡被压迫的人民,他们迫切要求巨大的变革,但又困在黑暗的现实中,看不到自己的斗争道路。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这个故事是可笑的,却又是可悲的! 参考书目:1、曹雪芹的《红楼梦》 2、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