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在陈友谅,张士诚夹击下能扭转危局并最终完胜对手呢?

如题所述

朱元璋率领大军和陈友谅的军队在鄱阳湖决一死战的时候,张士诚采取观望的态度,没有帮助陈友谅打击朱元璋。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回过头来又把张士诚给消灭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朱元璋建立江南政权后,此时的元朝的军队基本上都被消灭了。

在他周围的割据势力中,只有陈友谅和张士诚二人是朱元璋的颈劲敌。一山不容二虎,何况三虎。接下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方的正式较量开始了。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在江州(今九江)杀死了徐寿辉,自立为皇帝,定国号为汉。然后向朱元璋发动进攻,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

陈友谅的军队是势入破竹,朱元璋军队驻守的太平(今安徽当涂县)被攻克了。

由于太平是南京的门户,军事地位非常的重要。因此,太平失守的消灭传到应天后,朱元璋的部下是人心惶惶,有的提议投降,有的提出议和,有人提议放弃应天以躲避陈友谅,也就是弃城逃跑。这几种意见,朱元璋听后都不同意。原因很简单,如果投降,以陈友谅的的胸襟和手段,必然不会容朱元璋活着。

陈友谅连自己的上司都敢杀,更何况朱元璋这样一个降臣。如果放弃应天,又能退到哪里去呢?陈友谅兵不血刃就能占领应天,必然乘胜追击,赶尽杀绝。朱元璋是部会投降和逃跑的。他历尽千辛万苦才有了今日的局面,难道就是为了投降和逃跑吗?让他投降和逃跑吗,还不如战死。因此只有拼死一战,别无他路。

大家是议论纷纷,只有刘伯温双目圆瞪,一言不发。朱元璋问道:‘依先生高见,计将安出?’刘伯温胸有成竹:‘后举者胜,我以逸待劳,何患不克?’

朱元璋和刘伯温商讨在哪里迎击陈友谅。收复太平难度太大,决一死战,实力不够,怎么办呢?

朱元璋心里很清楚,万一张士诚和陈友谅联合起来,应天是腹背受敌,自己大势已去了。为今之计只有速战速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