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赏析

针对“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这句进行赏析
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两种版本,用“拍岸”好还是用“裂岸”好?并说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谢谢啦

  提问的这位同学,你说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两种版本,前者是苏东坡版本的,后者是诸葛亮版本的,用“拍岸”好还是用“裂岸”好?其实这个无所谓好还是不好,只是两个人不同的看法而已.
  诸葛亮著《黄牛庙记》一文云: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
  看到了吧,这是诸葛亮先说的,后来的苏轼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夸张和想象,并且苏轼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赤壁,而诸葛孔明的黄牛庙在三峡最末一段西陵峡中,地处湖北宜昌之西。此庙背靠黄牛山,面临黄牛滩。此处江流狭窄纡回,重岭叠嶂,怒湍骇波。高岸间有巨石,状似一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古人步行经过此处,绕来转去,走了三日三夜,仍能遥见黄牛山的剪影,所以古谣谚云:“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即公元207年,应聘的诸葛亮二十六岁,跟随刘备由西陵峡入蜀,经黄牛庙。以北人而乍见如此险山恶水,遂得“乱石排空,惊涛拍岸”佳句。写景确切新奇,洵大手笔。
  流沙河先生曾怀疑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剽用诸葛亮《黄牛庙记》中的“乱石排空,惊涛拍岸”。然而,《黄牛庙记》一文是否果真出自于诸葛之手,前人早有疑虑,此处不多介绍了.
  其实化用前人诗句也没什么不好,古代的诗人常用此招,隋炀帝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被坡公门下弟子秦少游剽用到词中去:“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古人不认为这有啥不好,没有谁去检举秦学士。再比如我们学过的姜夔的<扬州慢 >,不也是4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了吗?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你是否满意,至于具体的对这句诗的赏析,楼上的2位已经解释的很详细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07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第2个回答  2006-05-07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传世佳作,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与敬仰。这首词雄浑豪放,气势磅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二、主题与情感 主题明确:作品围绕赤壁之战展开,以历史为背景,表达了对周瑜等英雄人物的怀念与赞美。情感深沉:既有对英勇战斗的向往,也有对...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赏析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赏析
怀古抒情: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由壮心消磨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思想变化。上阕赏析:自然风景描绘: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如下:主题思想: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赤壁之战的凭吊和对周瑜等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艺术特色:雄浑苍凉,大气磅礴:全词笔力遒劲...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表达了苏轼对自己仕途上无所作为、以及空有盖世才华却不得任何施展的落寞心情和慨叹!抒写了诗人“心灰意冷”的消极人生思想.这几成定评.但笔者仔细揣摩,以为它张扬的是作者高尚的人生理想,给人以积极的感奋力量.“人生如梦”其“人生”实指“仕途”.词中纵观历史,谈的是“千古风流人物”在仕途上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及赏析
《念奴娇 赤壁怀古》赏析 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词上阕,...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居黄州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及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感慨。此词被誉为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宏大的视角起笔,将读者的思绪带向历史的长河。紧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豪放深情的风格描绘了历史人物和壮丽景色,展现了词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慨。这首词不仅怀古,更暗含对北宋时期抗外侮英雄的歌颂,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词中“大江东去”等句,体现了词人激荡的胸怀和不拘形式的创作态度。尽管词作表面看似豪放旷达,但实则蕴含着...

《念奴娇·赤壁怀古》古诗词原文赏析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句不仅揭示词题,更通过赤壁古战场的提及,引发对三国时期的回忆,自然带出赤壁之战的壮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人以细腻笔触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山石的险峻、海浪的猛烈、雪浪的翻涌,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上片以景结尾,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