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的和绿的是对比色

如题所述

德国生理学家黑林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了颜色的互补处理理论,这一理论与当时流行的杨-赫尔姆霍兹的三色素理论不同。黑林认为,人眼中有三对互补色处理机制,分别是蓝黄、红绿和黑白。每一对颜色中的两种互补色不能同时出现,其中一种颜色会占上风。三对互补色处理机制的不同输出信号大小比例,导致了人的不同色觉。黑林的理论得到了颜色负后象现象的支持。例如,长时间注视红花后,再看白色背景,会看到青色的花。
然而,黑林所说的“红绿”实际上是指红青或绛绿,这是一种介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红色和绿色之间的互补色。这与我们日常所了解的红绿两种色光相加等于黄色光的事实不符。这一点在解释负后象现象时非常重要。
黑林的理论在解释色盲现象时也有其优势。色盲与遗传有关,男性患色盲的概率较高。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家Hurvich和Jameson的推崇下,黑林的理论重新受到关注,并由此发展出一种结合三色素理论和互补色理论的阶段模型。
然而,这个阶段模型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模型中“红”、“绿”的使用前后不一致,如果红加绿等于黄,那么它们就不是黑林理论中的互补色,相减也就失去了意义。其次,颜色相加是矢量相加,而不是分量相加,因此R+G和B+G+R没有实际意义,也无法得出黄色信号或白色信号。因此,一些阶段模型假设B,G,R三者的线性组合产生红绿互补信号,而不再强调中间的黄色信号。但这样一来,阶段模型的互补处理就变成了线性组合处理,这在理论上是不清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