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祭祀的相关文学常识

如题所述

奴隶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末期以祭祀祖先仪式为核心的“礼”由习惯逐渐演变为法。夏朝国家形成伊始,法制尚处草创阶段,奉天罚罪的法制观《左传》中记载的“禹刑”,大抵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至商朝,刑法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法已初具规模,所谓“刑名从商”。以残害人体为主的五刑(墨、劓、刖、宫、大辟)在商朝已较为通行,但处刑的手段尚未规范化,还没有一套严格的刑罚制度。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叶以后,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最重大的改革莫过于各诸侯国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郑国邓析所作竹刑,便于携带和流传,在法律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进步。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取得了政权的地主阶级,运用政权的力量先后在各国进行旨在发展、巩固封建生产关系,建立封建政治的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制定《法经》,分为盗、贼、网(或作囚)、捕、杂、具六篇,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为以后历代法典的滥觞。后来商鞅入秦国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必行性,是稳定而普遍的规则,从此以后,中国古代的法典都以“律”为名。秦朝建立后,继续推行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思想和政策。其中韩非的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对秦始皇政权和法制活动影响极大,成为其指导思想。秦朝法律令名目繁多,体例和内容已经相当完备,司法机构和诉讼制度逐渐形成。汉朝建立后,萧何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作了《九章律》,就是通常所说的汉律。汉朝董仲舒提出的“德主刑辅”,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是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刑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至此中国刑罚制度从野蛮走向文明和进步。在司法制度方面,有中央和地方司法机构,诉讼与审判制度。“春秋决狱”是儒家文化渗透法制的直接体现,其要旨是: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颇有建树,魏国的《新律》,东晋的《晋律》(又称《泰始律》),北魏的《北魏律》和《麟趾格》,西魏的《大统式》,北齐的《北齐律》,北周的《大律》等。这时期的封建法律形式日趋完备,篇章体例的设置日趋科学,刑罚制度日趋规范,礼律日趋融合,其中《北魏律》为隋唐律典的渊源。为维护地主阶级特权,“八议”“官当”入律。所谓“八议”,是指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和减刑的规定。“官当”即官员若犯徒罪,允许其依法以官品与爵位抵罪。在诉讼制度方面建立了“登闻鼓”直诉制度。登闻鼓设于朝堂之外,有冤情者可以击鼓直接向皇帝或中央司法长官诉冤,这种制度经过改革,一直沿用至清朝。封建社会发展时期承上启下的是隋朝的《开皇律》,无论在篇章体例和基本内容上,较以前的封建法典均有显著改进,是对秦汉律以来的法律的总结,也为唐律奠定了基础。唐朝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法制指导思想上,将封建立法推向高峰,有《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及《律疏》、《开元律》及《开元律疏》、《大中刑律统类》、《唐六典》等。其中《永徽律》及《律疏》合称《永徽律疏》最负盛名,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但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从历史上寻根溯源,说明其沿革,而且尽可能引证儒家经典,用以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使“疏”与“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从此“天下断狱,皆引疏分析之”,成为统一解释律文的法律依据。民事、行政、刑事立法空前完备。宋朝初年制定的《宋刑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这一时期的法律特点是:确认封建的租佃关系和田宅典卖制度,加强活动对司法权的控制,刑罚更加野蛮,折杖法、刺配之法、凌迟等酷刑的滥用是刑罚制度的倒退。元朝的立法有《大札撒》、《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典章》。这一时期的法制发展没有显著进步,有几个特点: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把人民划分为高下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残酷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维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确认蓄养奴婢的合法性;在继承汉族法律的同时又保留了蒙古族的习惯法。封建社会后期明律于唐律比较,大为严苛,所谓“轻其轻者,重其重者”。明太祖以“重典治乱国”为指导思想。《大明律》增加、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明太祖亲自制定《大诰》,汇集了当时用严刑峻法惩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制定了新的法律规范,兼有明太祖对臣民的训诫,直接反映了重典思想。为调整封建国家各机关权力职责更好地集权于中央,制定了行政法典《大明会典》。《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清会典》康熙时仿《明会典》制定《康熙会典》,此后雍正等四朝均加以修订。其详细记载了清朝从开国到光绪朝各级行政机关的执掌、事例和活动原则。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也是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立法的总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8
会跳一些祭祀的舞。唱祭祀用的词或歌。祭祀会有专门的一种服装。比较庄重。还有一些摆放的物件,祭天的话都会放很多祭品。有的地方会请一些和尚,专门来念经,颂佛。有的还会做法事。祭祀是一件很隆重的事,在古代,一些国家的祭祀,几乎全国人民都会参与进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14
少牢猪,羊
太牢猪,牛,羊

中国祭祀文学常识
1、奴隶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末期以祭祀祖先仪式为核心的“礼”由习惯逐渐演变为法。夏朝国家形成伊始,法制尚处草创阶段,奉天罚罪的法制观《左传》中记载的“禹刑”,大抵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至商朝,刑法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法已初具规模,所谓“刑名从商”。2、会跳一些祭祀的...

三叩九拜文学常识
古人在书信中常用“肃启”、“谨肃” 等词,即从“肃拜”弓丨申而来。 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九拜”包含了古代全部的重要 拜礼,任何人、任何场合、对任何对象用不到、也不可能拜九次,不仅跪拜时的名称不 同,其动作要领也与“九”字无关,更不会全部用到以上“九拜”大礼,因为这...

关于宗庙的文学常识
宗庙是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请采纳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雅"则涵盖了贵族宴饮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进一步展示了上层社会的文化风貌。而“颂”则是用于祭祀的乐歌,反映了当时祭祀活动中的文化内容。《诗经》的创作手法多样,其中“赋”即直接陈述事物,"比"则是通过比喻来表达情感,而“兴”则是通过其他事物引出主题。这种创作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

关于中秋节的文学常识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3.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①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

文学常识关于庙的含义
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2.有关守孝时间的文学常识 《弟子规》在“入则孝”一章中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意思就是说父母逝世之后,子女应要守孝三年,常常要为父母的离世而感到悲痛不已。要...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于春秋时流传。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3、《...

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一、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

借代词语的文学常识
借代词语的文学常识:在文学作品中,借代词语是一种常见且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借用与某一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指该事物,从而达到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借代词语及其含义:桑梓:代指家乡。在古代,桑树和梓树常被种植在村落附近,因此成为家乡的象征。桃李:代...

中国人必背的33个文学常识,你知道多少
中国人必背的33个文学常识有:【十二生肖】、【十大名茶】、【四大名绣】、【四大名扇】、【四大名花】、【四大发明】、【古代主要节日】。1、【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西鸡、戌狗、亥猪 2、【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