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的兴衰取决于一个人

如题所述


民国初年,代表中国国家主权的是北京的北洋政府。虽然它被忽视了几十年,但它往往是暴政和无能的代名词。

“北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当时的清政府为了应对外来势力的进攻,开始在南方设置南洋大臣。后来英法等外国势力入侵京畿地区,朝廷开始设置北洋大臣对付夷人。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建设下,北洋军逐渐成为清政府最重要的军事力量。1894年甲午战争后,淮军战败,全国各地都在训练新兵。袁世凯在天津站训练北洋新军,修建兵营,然后影响整个中国军政格局的北洋军阀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起步。

李鸿章死后,在荣禄的临时控制下,袁世凯凭借军权成为北洋派的最高领袖,在此后的政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袁世凯执政的原因有三。第一,他是新北洋军,战斗力很强,掌握着直隶地区的军政大权。第二,袁世凯虽然给后人的印象是经常保守反动,但在清末袁世凯属于新派阵营;第三,晚清最后十年,由于袁世凯的势力,清廷几乎所有的王公大臣都视他为眼中钉,与清廷矛盾很深。结果敌人的敌人变成了朋友,以推翻满清政权为目标的革命阵营自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两者成为了暂时的盟友。

清政府被推翻后,袁世凯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外国势力的支持,取代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他赢得了“窃国窃国”的恶名。但实际上,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他的行为远远超过了一个军阀。

首先,作为北洋首领的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不仅没有巩固自己的北洋势力,反而采取措施“去北洋化”,寻求与南方革命领袖的合作。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1912年10月10日,袁世凯邀请当时政坛的另外“三巨头”:孙中山、黄兴、李聚京议国,共同签署具有国家效力的法律政策纲领。但是,当时李因为人身安全等原因没有来京,于是四大开会变成了三大。经过多次讨论,袁、黄、孙最终确定了八项政策方案。李得到的电报批准后,总统府正式发布实施八大计划的通知。袁世凯此举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他通过召集当时的革命领袖,宣布国家正式统一,为自己的统治奠定了社会基础。正是基于此,北洋政府才被国际公认为代表全国的唯一合法政权。

与此同时,袁世凯开始淡化北洋作为武力的象征,除了政治合法性的建设,依靠军事力量。颁布鼓励文官统治的措施,明确禁止军人干预政府事务。对于大多来自军阶的北洋军人来说,更多的是在政府候选人中聘请学者进行文官统治,而这其实才是北洋军阀解构的真正开始。

通常我们说的都是北洋政府的种种乱象,军阀割据,百姓生活贫困。但民国初年袁世凯上台时,作为新生政权,虽然问题不少,但也忽略了其建设国家的努力。这一点我们要客观看待。袁世凯政府遵循工商业发展的原则,参考各国商法和中国的情况,制定了商法来规范建国初期的经济立法,建国初期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我们通常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放在辛亥革命后的“短春”。除了列强无暇东顾的原因外,这一时期袁世凯政府出台的大量鼓励工商业发展的商业法规和政策也很重要。

袁世凯在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超越了北洋的范围和影响,而且建立了全国的统一。由于清政府的倒台,新疆、西藏、青海和蒙古边境地区正在外国势力的煽动下独立分裂。袁世凯的眼光比革命党阵营中的一些人要长远得多,对外国分裂势力非常警惕。维护全境统一,是对内部分裂行为的严厉打击。而且由于袁世凯的伟大,地方军阀不敢奢求什么,所得税按要求上送中央,也可以对外保持统一完整的形象。但是袁世凯死后,南北立马分崩离析,十几年的战争谁也收拾不了残局。

袁世凯的所作所为虽然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但也不能完全一棍子打死。甚至后来他想当皇帝,他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出现。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在他倒行逆施当皇帝期间,威胁他的不是其他对手,而是他的心腹北洋派的疏远。王世贞、冯、段,号称北洋三大宗师,在袁最需要的时候躲在云里雾里,甚至觊觎袁世凯死后的地位。事实上,袁世凯死后,冯当了大总统,段当了宰相,其他一些在地方工作的所谓心腹甚至直接叛变。这不是因为他们有高尚的爱国民主情怀,而是因为他们从袁世凯的所作所为中看不到自己和北洋军人想要的希望和荣耀。

袁世凯寻求与其他三巨头会面时,反对声音来自北洋内部。袁世凯鼓励法治,禁止军人干预政治,最激烈的反对还是来自北洋内部。袁世凯积极立法限制跋扈的军人,由文人管理整顿,同样得不到北洋内部的认可。从一开始,作为领袖的袁世凯就已经背离了自己的传统。北洋其实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解决问题的。袁死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真的是“萧何败萧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