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是汉族人吗?

如题所述

楚国乃是正宗的华夏后裔,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其家族从重黎和吴回开始,世代沿袭火正祝融的称号,在商朝时期离开中原来到荆山一带,直到鬻熊投靠周文王,熊绎被周成王封为子爵开始,楚国才算真正建立了诸侯国。

但是,楚国能被周王室分封为子爵,也是一波三折的事,楚国先祖之一的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同时又是周文王的火正,火正是官职,为周王室保存火种并且在各种需要火的仪式上点燃火,周文王去世后,鬻熊又开始侍奉周武王,周武王灭亡商纣王之后,分封天下,封了71个诸侯,但并没有楚国。

在当时,没有得到周王室的分封,就不算诸侯,只能算部落,鬻熊去世后,他的儿子熊丽成为部落首领,熊丽去世后,他的儿子熊狂成为部落首领,这个时候的楚人还是生活在荆山与睢山之间,这个地方就是今天湖北省襄阳市下辖的南漳县李庙镇,这里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楚国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周公不知何故到楚国避难一段时间,在楚地周公受到了楚人的热烈款待,周公回国后对周成王诉说楚人的恩德,周成王为了感激楚人,于是封熊狂的儿子熊绎为子爵,把他分封在南方蛮荒之地,并赐给他五十里的封地,熊绎的封地在丹阳,这里就是今天河南省的淅川县,于是楚人就从荆山迁到了丹阳,熊绎就是第一任受封的楚君。

熊绎时期的楚国非常穷,穷到什么地步呢?穷到整个部落连一头用来祭祀的牛都没有,没有牛楚人就想办法到邻国鄀国去偷了一头小牛用来祭祀,由于是这牛是偷来的,不太光彩,所以楚人把祭祀的时间选在了晚上,并一直流传了下去。

当时的楚国就穷到这种地步,另外,作为诸侯国,楚君熊绎还参与了周天子举行的会盟,根据《国语》的记载,熊绎参与会盟主要做了三件事:

熊绎

《国语 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

1、置包茅。

摆放一种用于祭祀是用来过滤用的包茅,这种包茅是楚国出产的,在周天子举行的祭祀典礼上,需要有人提前摆放好这种包茅,后来管仲与齐桓公讨伐楚国时,楚人问管仲楚国有何罪过?管仲说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祭祀中用来滤酒的包茅,以此为借口讨伐楚国,说的就是这种包茅。

2、设望表。

望表是一种座次席位,跟今天开会时用来摆放姓名牌的工作有些类似,在会盟前需要有人提前摆好,这个就是楚君熊绎当时的工作。

3、守燎。

守燎就是看守火种,熊绎的家族世代为火正,他们家族就是用火的高手,所以熊绎就来看守火种,但是熊绎却是与鲜卑首领一起看守火种的,鲜卑是什么人啊?当时的鲜卑是东夷的一支,也就是夷人,而周成王让熊绎参与会盟,其实并没有把熊绎当成中原诸侯,而是把他当成跟鲜卑东夷陵身份类似的荆蛮。

楚国最早的封地

熊绎参与诸侯会盟,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会盟,他所做的都是一些服务类的工作,并且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我甚至认为当周天子与其他诸侯在室内会盟把酒言欢时,熊绎就在室外火边听着他们欢声笑语与鲜卑首领面面相觑,连门都不能进,周天子依然把楚人归于荆蛮一类,至少在周人的眼中,楚人就是荆蛮,再加上楚国当时确实非常穷,连祭祀的牛也没有,而且连为祖先祭祀的祖庙也是刚刚修建的。

这就是建国之初的楚国,贫穷落后,国力弱小,国君在所有诸侯国之中地位低下,被周人视为荆蛮,所以后来的楚君熊渠说:我在蛮夷地区,不必和中原各国的名称谥号一样。

《史记 楚世家》: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同时,熊渠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为王,在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诸侯是不敢也不能称王的,一旦这么做,就会违背周礼,会引发周天子的征伐。熊渠的这种做法在当时是绝对的叛逆,从熊绎到熊渠不过只有五代人,也不过两百年的历史,楚君从事奉周天子之初的毕恭毕敬变成了离经叛道,这是为了什么呢?

楚国五十里封地

也许后来的楚武王熊通能告诉我们答案,熊通在位期间,准备攻打随国,这事记载在史记之中:

《史记 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公元前706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国君说:我没有罪过。

楚王熊通说:我处在蛮夷地区,今天诸侯们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杀。我有军队,想凭此参与中原的政事,请求周王室尊奉我的名号

周朝,一个诸侯国是不能随意攻打另一个诸侯国的,除非对方有罪过,当时有周礼的约束,如果有诸侯国不遵守周礼,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一起攻打,当楚国攻打随国时,随国并没有罪过,但是楚王熊通攻打随国的理由是想让周王室尊奉楚国的名号。

楚国的奋斗史

这实际上就是让周天子正式承认楚国诸侯国的地位,自从熊绎在诸侯会盟上被周天子当成荆蛮,楚人就一直铭刻在心,楚人原本就是华夏后裔,来到了南方的荆山及丹阳,这里是南蛮生活的地方,在古代华夏,诸夏(华夏中原的统治者及成员称为诸夏)一直对周边的蛮夷有心理上、文化上、制度上的优势,诸夏在当时是看不起蛮夷的。

楚人不是蛮夷,他们是华夏后裔,只因为生活在蛮夷之地,便被周天子当成了荆蛮,所以蛮夷有地理上的范畴,但更多的是文化认同上的范畴,楚人从中原迁到荆山,本来是对楚地周边的蛮夷有心理上的优势的,但是却不想自己被华夏认定为蛮夷,于是从熊绎开始后的历代楚君,都想向华夏证明自己并非蛮夷。

那如何证明呢?有两个办法:

一是让楚国强大,强大到周天子必须重视

二是楚国学习中原礼仪和文化,向中原看齐。

但在当时楚国国力赢弱的情况下,学习中原礼仪与文化,并不能让周天子与诸侯国尊重,楚人意识到只有自己强大,才能让中原刮目相看,楚国有记载开始扩张就是从熊渠开始的,他是第一个说“我蛮夷也”的楚君,同时他也是第一个为楚国开疆拓土的楚君,熊渠在位期间,向西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县),向南攻打了扬越(今湖北中部),向东攻打了鄂国(今湖北鄂州、武汉一带),可以看到楚国是四面出击,同时第一次将楚国的势力推进到江汉平原一带。

楚君熊渠

楚国最初五十里的封地在丹阳(河南淅川),200多年后,国土就扩张到了江汉平原,这个时候的楚国已经是方圆一千里了,而且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熊渠封自己三个儿子为王,分别管理征服的土地,这就是楚人建国以来的抗争,是对周天子当初把楚人先祖熊绎当成荆蛮的回应,同时这也是楚人骄傲。

楚王为什么要自称蛮夷?

因为楚王要向周天子证明自己的能力,你不是叫我蛮夷吗,那我就当蛮夷也要跟你抗衡,哪怕我现在弱小,将来有一天我一定会强大,楚王自称蛮夷,实际上就是楚国不断开疆拓土的动力所在,也是楚君代代相传的耻辱,楚君将这种周天子对自己的耻辱深深地印在楚人的血液中,让楚人时时警惕,以此为戒,努力向前,永远不肯服输,只是为了有一天,能让周天子折服。

读懂了楚王自称蛮夷的意思,才真正读懂了楚国,楚国是一个不断激励、不断进步、永远不服周的诸侯国,这也是后来楚国崛起的原因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31

首先明确一下就是“汉族”是汉朝之后才有的,是对中原民族的统称。题主的问题可以纠正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属不属于华夏族。在这个问题基础上我再来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还是先表明我的观点吧,仅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楚国人还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华夏族。

要回答当时的楚国人属不属于华夏族,就要从楚国的发源和发展历程来看。

楚,在古文献中又被称为“荆”、“荆楚”。《说文》考其原意,楚、荆都是指丛木的名字。《左转·昭公十二年》就提到楚人是在荒僻的荆山丛林草莽中拓荒生存发展起来的一个部族。

有史料考证的信息是,至少楚部族真正与中原王朝发生实质性融合是在殷商末期,那个时候楚部族就是受殷商册封的小方国,但是当时封号只是一个低等的子爵(公侯伯子男),还不能说是一个诸侯。直到周成王的时候楚部族的首领才正式被周王室册封,之所以说被正式册封,是因为具备了诸侯封国的三大要件(封地:楚;都城:丹阳;姓:芈),相对正式的成进入了王权文明圈,但是爵号仍然是子爵。

直到西周被灭,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开始。楚国当时族领熊通大力整合楚地各个部族,人口土地扩张,实力强了就觉得自己爵位低,然后就北上攻打当时的姬姓王族诸侯国—随国,随国求和,熊通就提出一个条件,让随国上书周王给他提高爵位,结果周王果断决绝了,熊通一肚子憋屈,就自立为王了,也就是后来的楚武王。这在当时是对中原礼法的极大破坏,也就从那时候开始,中原各诸侯国都开始歧视楚国,称其为蛮夷之邦。周王拒绝提高楚君封号,也激发了楚人对中原文明的逆反之心,开始淡化对中原文明的遵奉,开始自行其是的发展。越是这样,双方越是谁也看不上谁。

这样,楚部族在融入华夏民族的过程中就特别缓慢,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较于中原各国都很传统落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楚国虽然很大,但是还是一个由各个封邑部族组成的,各部族权力很大,整个楚国看起来统一实际很分散。一直到秦始皇派遣王翦灭掉楚国,征服南越各个部族,然后又征发大量中原族人南下,与当地各族通婚融合,整个楚国才算真正意义上融入华夏族群。

所以,从时间段上来看,在秦统一全国之前的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不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个方面来看,楚国都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华夏民族。

第2个回答  2021-02-01

首先,汉族这个词是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形成的概念。在此之前,没有汉族这个概念。

中国有文字记载,并发掘出相应文物的朝代是商朝。所以商以前的国际上史学界是不认可的。但我们很多史书上和传统文化上,一直认为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黄帝,和长江流域的炎帝(存疑,因为炎帝故里极有可能也是在陕西境内,如果真是那样,可以说我们的最早发源地只在陕西)。所以我们会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经过三皇五帝最早的文明仅仅陕西,河南,湖南,湖北的一小块。这就是所谓的中原上国文明。但实际上,我们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发达的文明没有文字记载,如良渚文明,红山文明,金沙文明等等。从他们的文物年代和礼器,祭器的精美程度,可以想见它们高度发达的文化。而且从金沙的祭祀坑里发现了良渚文化代表的玉琮。可见这两个隔了两千多公里的文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发生过交集。而这两块文明都未出现在我们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字记载里。而这两个文明所处之地,在我们传统文化里,是蛮是夷。



中原上国称周边的民族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充满了歧视。到了西周,开始分封,有几个后来的大国,都是靠这些中原上国看不起的民族不断地融入,才变成了大国,比如唐叔虞的晋国。比如姜子牙的齐国。比如熊绎的楚国。还有养马有功的秦非子的秦国。但这其中有两个国家和其他的分封国不一样,就是他们的祖先更早,早过商朝。一个是秦国,一个是楚国。而且两个都是封的最低等的子爵。但最后是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

其中最早不买周朝账的是楚国,最早称王。中原各国认为他是”僭越”,楚国根本不在乎,自称蛮夷。楚国人认为七年不出兵是耻辱。所以地盘扩张很快,实际一下子赶上中原各国之和的大半。楚国之所以不服周朝,是因为他和其他各分封国都不同的地方是,他的国君本身就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他不是周天子的兄弟也不是周朝的重臣。他原本就和周朝一样都是个部落,周文王发动战争推翻了商朝的统治。而楚部落当时实力较周朝弱,所以甘心做个小弟,后来发展了,直接就不买你周朝账了。他要和周朝平起平坐。但楚国发展之后肯定有其他民族的融入。其实当时其他重要的国家都有外族的融入。而楚国的王室是三皇五帝中颛顼的后代。这个在屈原的《离骚》里有证实。“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翻译过来就是“我是颛顼的后代,我父亲是伯庸”。




所以从正根上讲,楚国应该属于华夏族。但那个时代,谁都不能叫汉族。

其次,回答第二个问题。怀疑兵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的,主要有几个依据,第一,兵马俑离秦始皇陵有几十里地。第二,所有的发髻朝右,典型楚国人的发髻。第三,部分兵器上发现”芈”字。第四,到了秦始皇时期,铁器开始大量应用,而很多兵器都还是铜器。于是很多人又把兵马俑的主人往“芈八子”上靠。这种怀疑也可以。但这些似乎也能解释通,第一个,秦始皇死得突然,兵马俑未能及时入葬。第二和第三个,当时楚国已被秦国吞并了大部分,楚国的工匠干完活就和留个名也正常。第四,秦国的铜器水平超过其他诸侯国,特别是兵器。可以造一米多长铜剑。至于真相,可能埋藏在还没挖开兵马俑身上!或许永远也没有真相。




第3个回答  2021-01-31

汉族是华夏其中一个民族,是中国大家庭的一个成员。

的确是从汉朝建立以后,才开始出现这个汉族这个名词的。但并非是平地里突然冒出这个民族。

汉族早就存在,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

我们知道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从黄帝炎帝之后,中国人就诞生了。但那时候的中国人只能说是华夏民族,还没有汉族这个概念。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秦国的人叫秦人,楚国的人叫楚人。

这种按照国家去区分人群的说法根深蒂固,三国的大将张飞在罗贯中的笔下,因为出生在河北保定,还自称"燕人张翼德"。

不过在秦朝统一中国后,所有在秦朝疆域内的生活的人,被外界统称为"秦人"。

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刘邦也随之响应,楚怀王跟天下英雄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带兵先进攻破了秦王的国都咸阳,于是被刘邦顺理成章成为汉中王,萧何一分析,"汉"这个名字不错,是天河的意思,于是就把"汉"当作新政权的名号。

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

于是,在汉王朝统治时期,汉人、汉族已经成为汉朝主要民族的代名词,成为中原及周围地区人民的统称。

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

中国当代历史学大佬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

因此可以这么说,汉族这个名称诞生在汉朝。

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前进,过去很多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满族,都已融入汉族大家庭,他们的文字、语言、服饰和信仰跟汉人几无区别,失去了本民族的很多特征。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这个大家庭,无论什么民族都一律平等,不分高低贵贱

第4个回答  2021-02-08
楚国人当然属于华夏人也就是后世的汉族人,这在屈原的《楚辞》和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明确记载了的。但是在周朝早期,由于周成王分封楚国的爵位仅为子爵与东北的野蛮人鲜卑人一个待遇,导致楚国历代国君不服,现代湖北中部人的口头禅“不服周”就是起源于这个典故,后来楚国历代国君为报羞辱,采取了断绝进贡,进攻和吞并周朝分封的众多本家姬姓封国,杀死周昭王,第一个以诸侯身份称王,甚至分封儿子为王的反羞辱,楚庄王甚至跑到洛阳质问周天子九鼎轻重的挑衅,这就是“问鼎中原”之典故的来历。

楚人自称蛮夷则是来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为了进攻和吞并姬姓诸侯国的需要,那些姬姓诸侯讯问楚国,“我无罪,何故伐我”,楚君被问烦了,霸气回复“我蛮夷”,想打就打,对于中原诸侯们置疑称王的疑问,则回复为“我蛮夷,不依中国之号谥”,因为按照西周分封制度,天下只有一个王,就是周天子,楚国作为西周分封诸侯不能以爵位过低擅自称王,为避免这些虚头巴老礼仪性问题,楚人就干脆自称蛮夷了,这完全是政治的需要!

楚国称王之后不久,中原诸侯因为楚国这种低爵位诸侯都称王了,于是纷纷擅自称王了,所以春秋时期中原诸侯称什么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到了战国时代,通通称王了,如齐威王,赵武灵王,秦昭襄王,楚怀王等等。

搞笑的是当年楚国国君自认羞辱的是与东北来的野蛮人鲜卑人同一级别待遇,一千年后拓跋鲜卑人入主中原,则言之凿凿的在自家史书中自称黄帝后裔,他们也是正统的华夏后裔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