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征漠北,前后出兵数百万,朱棣为什么这么爱打仗?

如题所述

朱棣可称得上明朝唯一励精图治的皇帝,虽然夺得皇位的手段不光鲜亮丽,但由于政绩突出,但历史对他仍多有褒奖。朱棣在位期间,对内削奸除佞,整顿朝纲;建造紫禁城;完善水路;疏浚运河;为往圣继绝学,编修《永乐大典》。对外命郑和下西洋扬我国威,收复安南,稳固东北,西北设哈密卫等等。朱棣兴国之情昭然若揭,后世对于篡位之事不仅不过多追究,更是称其为“永乐大帝”。但是,人无完人。在位期间,朱棣曾五次亲征漠北直至离世。很显然,亲征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边境稳定。但是这五次胜利却被世人称作“压在骆驼身上的稻草”。

朱元璋从元人手中夺得天下之后,元人的势力并未完全清退,而面对已成大局,朱元璋也不愿再耗费民力清剿。元朝势力远出塞外,建立北元。为了减少征伐,朱元璋采取了“诏安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北元政权的存在,同时也保留了北元的领兵自主权。这在元明两方元气大伤时期,并没有恶果显现,而“靖难之役”中兀良哈部也曾扶持朱棣有功,北元的地位愈加稳固。但是这一切都在1409年被打破。

永乐七年(1409年),胪朐河一战蒙古围歼明朝十万大军,明朝损失空前,朱棣心高气傲御驾亲征踏上了五征漠北的旅途。永乐八年,朱棣一征。由于路途遥远,朱棣心中堤防,此次出兵空前规模达到了50万。“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在征伐路途上,五十万人的消耗量相当巨大,但是朱棣此次出征三个月后才偶遇几只小股敌军,几个月后才真正遇到本雅失里军,虽然大败敌军但仍是让本雅失里汗逃脱。由于后期补给问题,一征虽然成功,但是相比消耗不值一提。

永乐十二年,朱棣二征,此次征伐是五次战北征中成果最佳的一次。朱棣此行目的性明确,就是为了征伐瓦剌部。当年十万军士惨遭围歼的仇恨仍在心间,所以朱棣此行再一次派出五十万人马。但现实告诉我们,明朝士兵日常缺乏作战经验,但蒙古军却骁勇善战,每天与马为伴。在忽兰忽失温,五十万明军遇到三万瓦剌军主力,但是人数的优势完全没有显现。最后的结果是瓦剌军败逃,但是明军的损失显然超出瓦剌军甚多。如果不是神机营超常发挥,此战结果仍未可知。此次瓦剌部十几位王子被擒,但明军大将也损失殆尽,无奈之下,朱棣带着可怜的胜利班师。

永乐二十年,朱棣三征,这次朱棣的战果是斩杀了推自己上位的“功臣”。兀良哈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而朱棣登基之后,兀良哈也十分殷勤。此次征伐兀良哈完全是个“乌龙”。第二次出征打败鞑靼部之后,鞑靼部残党被阿鲁台吞并,此时的阿鲁台实力大增,开始拒绝向中央朝贡。为了杜绝有人效仿,朱棣亲率三十万大军深入草原。奈何草原太大,而对方又无心应战,朱棣在草原一筹莫展,直到听说兀良哈归附阿鲁台的消息。震怒之下,灰心之余,朱棣转向攻打兀良哈部,三十万大军,所获人头不过数百。消耗殆尽的朱棣无奈班师。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四征。由于第三次征伐没有对阿鲁台的战斗力起到丝毫影响,明军班师之后,阿鲁台仍继续侵犯边境。先后仅一年的时间,按耐不住怒火的朱棣再次亲征。无奈阿鲁台遇到与三十万明军时,多是屡屡退避,仅有部分小规模接触。三十万明军除了内部消耗几乎无战绩可言。但是此次出征仍是有意外收获的,虽然没有通过明军剿灭阿鲁台,但是阿鲁台最终仍是被瓦剌部消灭。此次虽无功而返,但是边境的安宁足以保证一时。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踏上了末班车。第五次征伐与第三、四次没有丝毫喘息。朱棣进入漠北,“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辙马迹皆漫灭,疑其遁已久”,面对已经预知的结果,朱棣无奈苦笑。有将领建议以粮草作为诱饵,但事已至此何必再强求呢。没有丝毫作为的情况下,第五次征伐以“胜利”告终。而这也是朱棣最后一次带兵,班师途中,朱棣病逝。时间截止至1424年8月12日。

朱棣在任期间功绩不可否认,的确当属明朝最具雄才武略的皇帝。但是朱棣对于草原的了解太少,低估了塞外游牧民族的战斗力。这样的结果与朱棣要强的性格脱不了干系。朱棣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登基仍心有芥蒂,无时不刻不再告诫自己勤勉自强。五次出征每次出兵人数至少三十万余,规模看似浩浩汤汤,但五次出征的成就仅在朱棣一人身上。对于明朝来说,不仅没有对蒙古部族造成丝毫影响,反而资财耗尽。朱棣爱打仗,其实不然,他只是为了将他父亲的江山传承下去罢了。

朱棣亲征的恶果仅仅25后年就显露无疑。朱棣离世后,瓦剌趁势而起,一举统一蒙古。原本散落的各部形成合力,明朝对塞北的控制力又弱了几分。蒙古族对明朝的侵犯更加肆意妄为,而明英宗面对父皇的结果却畏首畏尾。瓦剌兵强马壮之际,侵入明朝,相对于和平时期的明军却羸弱不堪。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明英宗更愿效仿父亲亲力亲为。封任自己为大将军带兵出征,无奈年少无知,20万大军全军覆没不说,更是搭上了明朝的皇帝。

此时以“压在骆驼身上的稻草”形容“五征漠北”的“丰功伟绩”在合适不过。朱棣走后25年,“土木堡之变”之变以明朝实力大伤,明英宗被俘结尾。虽然明朝这艘巨帆没有直接沉没,但也由盛转衰。至此,大势已去的明朝敌人从外部转为内部,文官集团做大影响朝政,而明朝也一直在如此内耗下直至灭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