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二战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如题所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後彻底改变了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政治版图,其中作为战胜国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希腊和罗马尼亚获得领土作为赔偿,并且立即於这些领土上设立新的地方行政区划以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战败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托曼帝国则纷纷宣告瓦解。另外一方面在1917年时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夺取了俄罗斯帝国的政权,也让原本作为参战国之一的俄罗斯帝国跟着宣告结束。
尽管在战争结束後社会开始出现追求和平主义的声音,许多欧洲国家仍充斥着民族统一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民族情节且越来越深化[17][18]。特别是德国在签署《凡尔赛条约》後丧失大量领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经济优势,使得德国社会对於领土收复以及复仇的思想更趋强化。然而由於《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德国仍然失去包括德国自身13%的领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过去德国在战争期间吞并的他国领土也被迫允许独立,并以战争开销与赔偿为由徵收巨额赔款。条约中更进一步限制德国军事力量的规模以及配备,包括了撤除空军以及撤销参谋部[19]。而与此同时俄国内战渐趋缓和,并且另外成立蘇联掌管政权[20]。
1918年到1919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导致德意志帝国瓦解并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国政府後来又被称作威玛共和国。然而在战间期的这段时间,刚刚成立的威玛共和国便面临了国内右派与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权力争夺冲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与英国和法国签署1915年伦敦条约的意大利以获得领土为条件决定转而投靠协约国集团,但是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不满在战争结束後两国并没有遵守领土转移的承诺,随後因为这次领土扩展事件反而让意大利社会爆发冲突。而从1922年到1925年开始,以本尼托·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成功於意大利获得执政权力,并且以民族主义与极权主义废除了原本的代议制民主结构,不断打压意大利当地的社会主义、左派和自由主义的的活动;同时意大利政府也积极展开许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够将意大利发展成为世界大国之一,而成为「新罗马帝国」[21]。另一方面在德国,以阿道夫·希特拉为首的纳粹党则开始尝试在德国建立一个法西斯政府。伴随着经济大恐慌爆发之後,德国社会开始支持纳粹党执政,到了1933年希特拉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在国会纵火案发生後希特拉开始大力提拔纳粹党成员担任政府重要官员,并开始将德国塑造成法西斯极权的一党制国家[22]。
尽管阿道夫·希特拉曾在1923年时发起一场以失败告结的政变尝试推翻德国政府,他仍然成功地於1933年合法成为德国总理。他宣布废除民主制度,同时藉由民族主义的风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便开始大规模地重整军备[27]。与此同时法国为了确保意大利仍然与其同一阵线,允许意大利将埃塞俄比亚列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拉的主导下,德国於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为德国领土的萨尔盆地地区,而在获得民意支持的情况下德国随後推翻《凡尔赛条约》且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甚至以大规模徵兵的方式扩充部队兵力,而这些强调国家主权的举动也更加加深了德国社会对於希特拉的声望[28]。
为了能够抗衡德国不断发展,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决定成立斯特雷萨阵线(Stresa Front)。另外蘇联也怀疑德国的目标也包括占领东欧的广大领土,为此蘇联与法国也签署《法蘇互助条约》(Franco-Soviet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然而尽管《法蘇互助条约》已经签署,该协议仍然坚持必须要经过国际联盟的讨论才能针对入侵行为有所因应,这使得这一条约基本上并无威吓力[29][30]。而在1935年6月,英国甚至与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更加缓和了先前《凡尔赛条约》的部分限制。而美国则於同年8月通过了中立法案,表示不会干涉美洲以外的国际事务[31]。这也促使意大利於同年10月时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是少数愿意表态支持意大利入侵举动的欧洲国家,这也使得意大利在稍後德国吞并奥地利并未表示反对[32]。
尽管1936年3月希特拉不顾《凡尔赛条约》和《罗加诺公约》而进驻莱茵兰,但是其他欧洲列强对於此事并未多加干涉[33]。同年7月时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拉和墨索里尼公开支持主张法西斯独裁的佛朗哥部队和蘇联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军队交战,这次双方冲突也成了德国和意大利测试新型武器与作战方式的地方,最终佛朗哥部队於1939年初成功赢得内战[34]。1936年10月,德国和意大利组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个月後德国和日本签署了,意大利则在隔年也加入其中。

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非常反感,除了其高额的赔款要求、苛刻的减军命令及逾一成领土被夺去,还有“战争责任”条例,迫使德国人承担一切战争责任。人民也因此反对接受凡尔赛条约的魏玛共和,从而支持纳粹主义,使之成功夺权。
国际联盟虽然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但国际联盟没有美国支持,亦能让成员国自由退出联盟。加上其军队皆由成员国提供,因此无法阻止轴心国扩张行为。
经济大萧条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后,英法等国受挫,失去了阻止德意扩张的能力,因此只能谴责。而这进一步鼓励这些国家扩张。在英法对德宣战后,亦无行动。
经济大萧条重挫了德国及日本的经济,直接导致纳粹主义及军国主义成功崛起。
西班牙内战时,徳、意支持长枪党,而苏联则支持现有的共和国。最后长枪党胜出,而致使西班牙后来不加入盟国。
有种说法为1937年抗日战争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随着日本扩张到东南亚,日本便和列强发生冲突。日本夺去包括美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致使中日的地区性冲突演变为国际冲突。
日本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认识到其陆军实力不足以与苏联作全面战争,逐放弃北进计划(进攻苏联),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使日本专注南下(东南亚)扩张。这与英、美、荷等大国发生多次外交风波,中、英、美、荷更一度联合对日本战略资源(如石油)实施禁运,激发日本对英、美实行突袭,开辟太平洋战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