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课本文言文里的通假字不修改为正确的?

如题所述

不管是初中语文课本还是高中语文课本,里面的文言文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通假字。这些通假字,说白了,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比如悦写成“说”,“早”写成“蚤”。至于为什么会出现错别字?我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原作者创作这篇作品时,有些字的写法还不够固定,有些字有不同的写法。二是传抄的原因,我们后人拿到的古籍版本,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别人传抄的,并非作者的真迹。抄写之人,如果没有学究之精神,很容易疏忽倦怠,一疏忽,就把原来的正确字抄写成了错别字字,所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通假字正误两字的字形很相近。现在有些学生不认真做作业,临时抄写别人的答案,拿上来一看,结果出现了不少的“通假字”,就是这个道理。三是作者确实忘了那个字的正确写法,干脆用音近或形近的字代替,如:1、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3、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

既然是错别字,那么教材的编者为什么不把这些字修改为正确的呢?我想编者是基于这个原因:保留通假字,能增加原文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能训练学生的理解、推断能力,学生通过对前后文的理解,推断某字是否存在通假,这有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人肯定又要问了:“通假字保留,那为什么文言文要打标点符号?要知道,古人写的文章可是没有标点的哦!”确实,古人的作品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专家学者通过反复考究、推断,给这些文章打上了标点符号,便于现代人阅读和理解。长篇大论的文章,如果全部不打标点,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单是为文章打上标点符号,就要花很多时间,这不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古代典籍内容,也不利于教师教学。而且,这项工作的难度远远大于判断一个字是否存在通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3
它没错,而且这样反而更有古代的韵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