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南台”“北台”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据《通考》载:“弹劾之职。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初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非寺庙,如大理寺)。梁及北齐或谓之南台,隋及唐皆称御史台。明洪武十五年改为都察院,清沿用。”尽管历代专司“弹劾之职”的言官,办事处招牌偶换,但“南台”一名,却如影随形地同御史们走过风雨千秋,自至清朝灭亡。
至于“御史北台”一词,最早大概出在唐代。《文苑英华》卷807载:“舒元舆《御史台新造中书院记》, 太和四年于政事堂直阡之南选地以作之﹐号中书南院。院门北辟﹐向朝廷也﹐观者命为御史北台。”此御史台建在大明宫内,非唐莫属。但这只不过是确认它的方位,无关御史“弹劾之职”。
有宋一代,未见所谓“北台”一说,但到元、明期间,此说便逐渐多了起来,且此类“御史”之方向已大变:不再是在朝廷“进谏皇上”“弹劾贪官”,而是到地方去监视、考核,罢黜或举荐某些地方官。
据(明)叶子奇《草木子》载:“元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意思是:从元成宗大德元年十月始,除元大都设有御史中台外,还在陕西设了御史西台(亦称北台)、在建康(后改昆明) 设了御史南台。不过后两个御史台,均属“大都中台”的派出机构。初建国的元朝, 搞那么多派出所,也许还有防患于民一义。
到了明朝,“北台”就更多了,举数例:韩春明成化十七年中进士。升为北台御史;徐绅,嘉靖二十年辛丑科进士,初任兰溪令,升北台御史;王璟,明成化八年进士。亦曾任南台御史,后又改任北台御史。
明朝还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代天子巡狩”。这些外放官,名曰为惩治地方贪赃枉法官员,实则因有“考核”“举荐”之权在手,有的可能贪得更厉害!
清代未见“御史北台”,但其“御史”之多空前绝后:十五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另有笔帖式(执掌部院衙门的文书档案的官员)三十二人,经承四十九人。十五道的总人数是一百三十七人。到清末,十五道设御史还嫌不够,进而要增至二十道……。
较之元朝设“北台”的初衷,有过之而无不及。
敢于直言犯上、弹劾皇亲国戚的御史大夫们是受人景仰和尊敬的,至于这些另类 “南台”“北台”御史,其功过或只能另作评说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