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三舍法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太学三舍法是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该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分别容纳2000人、300人和100人。官员子弟可免试入学,而平民子弟则需通过考试方可入学。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出生于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致力于经学研究,创立了“荆信昌棚公新学”,推动了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王安石的散文风格雄健峭拔,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地位相称。他的诗歌以说理与修辞见长,晚年作品则更为含蓄深沉。他的词作虽不多,但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传世,今人又辑有《王安石全集》。
关于王安石的轶事典故包括:
1. 拗相公:明末冯梦龙所纂《警世通言》中有《拗相公饮恨半滑则山堂》一文,描述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遭遇。文中描述他告老还乡时,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这使他感到抑郁和悔恨,最终离世。
2. 三不足:所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虽非王安石所言,但其精神与王安石的改革理念相契合。这句话表达了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为后世所推崇。王安石以此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顶住了各种压力和阻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