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跳湖自沉,陈寅恪自隐,都是在为传统文化殉节吗?

如题所述

在中国,有两大天才皆死于水。屈原投江,王国维沉湖,一个在传统文化的源头,一个在传统文化的尾端,他们就像两座遥遥屹立的丰碑,让我们看清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走向。

1927年6月2日,北京颐和园门口,一辆黄包车从远去奔来,停在了这里。只见一位身着长衫、面容消瘦的老者下车后,径直走进了颐和园。

老者先去长廊里悠哉兴哉地漫步,又在石舫前独自静坐了一会,最后来到排云殿西鱼藻轩前,他吸起了纸烟,吞云吐雾间,他的眉头变得更加悠闲轻适,烟尽之后,他从容地纵身跃入了平静的湖水里。

园中清洁工人惊闻声响,赶过来将他救起,虽然只隔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他已经气绝而殁。



(王国维)

这位老者,便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大师——王国维。

他拖着一根象征旧时代的辫子,死在了旧王朝的皇家园林里。只留下了简短的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遗书中,陈是陈寅恪,吴是吴宓。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这短短16个字,便是他死因的线索。



(王国维)

见过王国维遗容的人,事后回忆道,他的僵硬的容颜中,分明透着拒绝生还的决绝。就在王国维沉湖的前一天,他还参加了清华园学院毕业生的叙别会,下午得知有学生要去家里拜访,他急忙回家。晚上,他熟睡如常。

死前,他没有焦灼,也没有异常。看来,自绝,是他早就做下的决定。死志已定的人,反倒会变得从容不迫。

1927年6月3日下午,王国维以前清官服入殓。参加入殓仪式的,有清华校长曹云祥、教务长梅贻琦,还有吴宓、陈达、梁启超、梁漱溟、马衡、容庚等教授,他们庄重默然,神色悲哀。他们用三次弯腰鞠躬,同王国维做最后的告别。

当天在场的人,几乎都着深色西装,唯有陈寅恪穿着一丝不苟的玄色长衫,搭配传统的绵柔布鞋。只见他步履沉重地来到灵前,撩起长衫前摆,双膝坠地,将额头恭敬地磕在砖地上。



(陈寅恪)

在场的师生都被这个场景惊呆了,尽管早在1912年,民国政府就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延续千年的跪拜礼,但是就在此时此刻,唯有传统的跪拜之礼,才能和王国维先生的马褂、长辫相呼应。他是一个镌刻进传统社会的人物,也只有传统的礼数,才能与之匹配。

难怪王国维临终时,会将书籍交给陈寅恪处理,陈寅恪才是真正理解他文化精神的人。

众人很快便醒悟过来,大家一齐队伍排在陈先生的身后,虔诚地,跪下叩头。

那情那景,远远望去,真像被大风肆意吹摆的麦田,在阴郁的天空下,给人一种鼻腔酸楚眼眶热红的感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6
是的。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都是为了纪念这些有才的人。
第2个回答  2021-03-16
并不是,他们只是因为个人的不得志才会选择轻生,与传统文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第3个回答  2021-03-15
当然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很高的民族气节,影响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节。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