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的姓氏

近期读了一些古籍,惊讶地发现古人(特别是汉以前的人)的姓氏中,大部分听起来都很罕见(对于今天来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汉以前的人,姓名分为四部分组成.如吕尚,姓姜 氏吕 名尚字 子牙.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是早期家族的号,据考证多来源于图腾,大多有女字旁,如姬,姜,嬴,妫,姒,子等.氏起源于父系社会,大多以封地,居住地,以及祖先的名字命名,如赵,吕,秦,卫等非常多.
一个姓分为多个氏,如嬴姓分为黄,秦,赵等氏.子姓分为宋,鱼,林,牛等氏.有些同氏的未必同姓.如王,有姬姓王氏也有妫姓王氏.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一.

姓从何来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基本上人人俱有。但如果要追究姓从何而来,恐怕饱读诗书的学者亦讲不清楚。事实上,即使在研究姓氏的专门领域里,也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首先,姓的本义是什么,就有争论。有人说“姓,从女生”,表示人是女性(母亲)所生,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批姓都“从女作”,即以女字为偏旁,如姒、姬、妫、姚、嬴、姜等。故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是表示同出一个母系血缘的氏族符号。也有人认为“姓,本作生”,因此金文中的“百姓”均作“百生”,加女偏旁的“姓”字反而后起于“生”字,古姓有“子”而不作“好”,有“壬”而未必作“妊”,都是例证。故姓亦未必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和表示同出一个母系血缘的氏族符号,只是代表有共同来源关系的族群的称号而已。

其次,姓的产生原因是什么,也有争执。一说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当不同群体的人们发生接触时,需要有相互区分的群体标识。这种标识,严格说起来应称为族名,但有许多部族正是以族名为姓的。故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便是姓出现的原因(金良年《姓名与社会生活》)。但有人认为,从民族学资料所反映的历史来看,姓之作为区别标识,最初主要是为区别同族中分出的支族,而不是为了与外族交往。一说是为加强同一血系成员的团结互助。但有人根据古史传说资料(如《国语》说黄帝炎帝为兄弟,长成后“异德”,所以“异姓”),以为在分族异姓的情况下,尽可互相残灭,这表明所谓“崇恩爱、厚亲亲”,不应是姓最初产生的原因。一说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亲婚配以滋繁衍。但有人指出,大量史料表明,血亲通婚的传统在历史上延续甚久,人类在始有姓的年代亦不可能形成比较成熟与稳定的优生观念,故姓产生的初因不会是为了后代的健康繁衍。

再次,姓以何为来源。换句话讲,最初的姓是根据什么来选择与确定的?分歧更大,众说纷纭。其中以图腾说、地名说和先人赐姓说较有影响。

图腾说。此说认为姓来源于图腾。初民认为生殖乃某种物质(动物或自然物)侵入母亲体内,由此发生灵妊或感生的结果。这种导致母亲怀孕的物质往往成为该氏族的图腾,其族姓就从这个图腾蜕化而来。如古史传说中的有熊氏、牛〓氏、青云氏等,均有可能是崇拜熊图腾、牛图腾的族姓。“故姓实即原始社会之图腾,如姜之图腾为羊,风之图腾为凤凰,扈之图腾为〓鸟等”(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董家遵著《古姓与生肖同为图腾考》,论证我国端初的古姓有十二个,均为十二图腾兽的别称。如“妘,祝融之后,姓也”(《说文》),古史中邬、郐、路、鄅、逼阳等国皆妘姓。“妘”的籀文和金文字形与发声,与“虎”字相似相混,当是虎图腾的化身。《左传·宣公四年》载,〓国国君之女与人私通,生下男婴后弃之云梦泽,后由老虎给婴儿喂乳。这个传说是妘(〓)姓以虎为图腾崇拜的表现。《春秋元命苞》载扶始(女性名)登高山,见一白虎,忽有所感,后来生下皋陶,此即为交感的传说。又如姺姓,姺从先,古时龙名“先龙”,因知姺姓即龙图腾的别称。闻一多亦曾以姒、子、姬等古姓为例,证明姓来源于图腾:如高辛氏女简狄吞食燕卵,由此怀孕,生下儿子契。商人称卵为“子”,故契以子为姓,而子姓则以燕为族姓图腾。

分析上述论证,又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究竟是姓来自图腾,还是图腾来自姓?如照董氏说法,自然是先有图腾再蜕化为姓,而依闻氏的论证正好相反。雁侠以为,姓的起源情况往往是同一人的子女分成不同姓。一般一个族只有一个图腾,倘若图腾产生姓,不可能一族分为数姓。所以实际情况应是姓产生之后,子孙认为姓与祖先有关,所以对之膜拜信仰,从而使姓具有图腾色彩(《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准此,是最初的姓产生了图腾,而不是图腾衍生出最初的姓。但也有人认为,所谓同一人的子女分成不同的“姓”,应该是分成不同的“氏”,事实上,“姓”与“氏”的合流是在三代以后,所以,在此似不能将“姓”“氏”混为一谈。

地名说。此说的基本观点认为最初的姓就是得姓者母家所在的地名,或者是由地名转化而来。如传说中的舜姓姚,相传因生于姚墟;后又居于妫水之地,故又姓妫。《国语·晋语四》:“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可见先秦时人也有姓源自地名的认识。

兹以姬姓为例,来看图腾说与地名说的区别。地名说以得姓者生于姬水,遂有姬姓。图腾说以《诗经·大雅·生民》为据,其文曰:“时维姜嫄,……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王国维解:“帝者蒂也,像花萼全形”(《观堂集林》卷六),“武”即兽类足迹,故“帝武”就是花萼形的兽类足印,即图腾兽麒麟。用白话释译:姜嫄(女性名)踩在麒麟的足迹上有感致孕,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后稷,后稷长大后,以他为首领的部族便以麒为图腾。后麒字“鹿”旁改作“女”旁,成“娸”,以此为族姓,姬、娸、〓在古文中相通,故姬字实为麒字的变形,所以姬姓可说是“麒”的图腾的象征。《诗经》又以“麟之趾”来喻称文王子孙,亦是佐证(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先人赐姓说。此说多见于民族传说资料,认为本民族的大姓来源于先人的赐命。

如畲族的传说,高辛王的三公主生有三男一女,大儿子出生时用雕花玉盘盛着,高辛王说“这孩子就姓盘吧”;二儿子出生时用翠竹篮子盛着,高辛王说“这孩子就姓蓝吧”;三儿子在雷声中降生,高辛王说“这孩子就姓雷吧”;四姑娘坠地时,远处传来钟声,高辛王说“这孩子就姓钟吧”。从此盘、蓝、雷、钟成为四大姓氏。

此外,还有人提出姓来源于地域信仰神祗、部落始祖名号等见解,但也都遇到问难。识者以为,解开姓从何来之谜的关键,是对姓之本义的准确把握,它将推动其他问题的迎刃而解。

参考资料:http://whgx.library.sh.cn/datalib/2003/FolkCustom/DL/DL-2003121913012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27
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共尊炎黄为始祖。那么,中华民族的祖根在何处?春秋《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至于少典,《辞源》说:“古代帝王,娶有蛟氏,生黄帝、炎帝。”于右任《黄帝功德记》说:“少典,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这就是说,河南新郑上古时为有熊国,其国君为少典,黄帝和炎帝(八代榆罔)皆出自少典,出生有熊国,即今河南新郑。少典,史书上说他姓公孙。一些学者以为少典时期是在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文

化时期,距今已有八九千年了。因此,公孙姓,大概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了。据赵国鼎《黄炎二帝考略》记述,在河南新郑西南的具茨山下潩水河畔,很早就有一个“少典祠”(当地人称之为“太古庙”)。祠内塑有身披兽皮,露腿赤脚的一男一女神像,男的是少典,女的是附宝。当地人称他们太古爷、太姑奶奶,是黄帝、炎帝的爹娘。只可惜,这座祠庙50年代被废了,但遗址尚存,瓦砾可寻。

少典姓公孙。他的一个儿子轩辕黄帝继承了公孙姓,但后来又改姓姬了。明顾锡畴《纲鉴正史约》等书说:“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姓公孙,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轩辕丘和姬水都在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只是因为他长期在姬水河畔生活、成长、发迹才改为姬姓。

至于炎帝(榆罔),《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蛟氏女登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华阳一说在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市北)。这是说炎帝也生于有熊国,与黄帝是同父异母兄弟。他生下来姓什么,史收上没有说。按理说,他生下来不是从父姓公孙,就是从母姓有姣。说他姓姜,只是因为他与黄帝“异德”,在有熊国容不得他,后来到了姜水,在那里成长、发迹,故而改为姬姓。

黄炎二帝,一个姓姬,一个姓姜。史书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14人,为12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依等。在二十五子中,只有青阳(即昌意)和巷苍林继承了黄帝的姬姓。有人作过粗略统计,其中不包括苍林一支(这一支长期居住在北狄,即今蒙古一带,发展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了),仅昌意一支,据《世本八种》就繁衍裂变了432个姓氏。这其中包括姬姓传到19世姬发建国,分封姬姓诸侯,或以国名、地名,或以官职、祖辈的字为姓 ,据北宋《百字姓》载就达140多个。其他还有黄帝之子酉姓2氏,祁姓40氏,己姓13氏……总计达510多个姓氏。再者,与黄帝同时期的他的大臣和四个妻子等50多个姓氏的人,也繁衍裂变了许许多多的姓氏。

关于炎帝榆罔一支,离开有熊国之后,先后河南、陕西、山东、安徽、湖北等地,占有属地16个,繁衍裂变为107个姓氏。其后向南发展,分支为247个姓氏。黄帝族和炎帝族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传承,总计发展达853个姓氏。他们在几次民族的大流动、大联合中,与夷、狄、戎、蛮等族不断融合、转改,总计发展古今姓氏达8000多个。
第2个回答  2006-05-28
中国人的姓,最早出现在5000多年前的母系社会。当时,氏族成员以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动植物或其它东西来作为本氏族的标志,这就是最初的姓,那时的社会,人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此人们都随母姓。拥有同一个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祖先的子孙。的了姓,就可以防止近亲婚配。姓这个字,由女和子组成,正是因此产生的。

进入父系社会后,姓转而表明了父系的血缘关系。后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多,姓的支派也增多了,就产生了氏。比如黄帝又叫轩辕氏。夏、商、周时代对姓和氏的产生制定了严密的制度。一般情况下,君主的封地、所赐的官爵以及死后追加的封号,都可以作为姓氏。还有一些姓氏,是以居住地所属的部族名称衍变而来的。那时候,贵族男子的姓、有名、还有氏,而普通的平民则只有姓、名,这是为了区分贵贱和身份。战国时期,随着奴隶主贵族的没落,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逐渐消亡了。而姓则被基本确定下来。

唐代时,太宗时期的吏部尚书高士廉写了一本《氏族志》的书,用于作为推崇贤能或撮合婚姻的依据。宋代时期的《百家姓》则收集了438个姓。据说,后来共有姓4000--6000个,但现在普遍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参考资料:十万个为什么

第3个回答  2006-05-27
历史的原因,有一些姓氏因为和当时的皇族有冲突被迫改掉,当人还有一些断了香火。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