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佛教中供香有什么意义与功德吗

如题所述

1. 佛教中的“心香”:在佛教看来,通过身口意的修行,可以使心灵得到清净,从而获得智慧与觉悟。这种修行包括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种功德,佛教徒通过这样的修行有望成就佛果,这被称为“五分香”。因此,向佛陀供香实际上是对“理”的供佛,也称作“心香供佛”。现代常用的“心香一瓣”表达,便来源于此。在供佛时,佛教徒通常会唱“香赞”,这不仅是供香的象征,也在香烟缭绕与佛号呢喃中,增添了一种庄严和肃穆的氛围。据说,香赞的修行者沉香能够帮助消灾祈福,而佛教甚至提到有一个“众香佛国”,那里的一切都是用香构成的,香气就如同我们的声音。
2. 香:在梵文中,“香”被称为“健达”。在古印度的神话中,也有一个被称为“乾闼婆”的香神,它不食酒肉,仅以香味为食,香神以香味滋养其灵体。因此被称作“香神”。后来,佛教将这一概念纳入,乾闼婆成为佛教“护法八部”之一。相传,释迦牟尼在孤独园时,信徒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并邀请佛陀前去讲法。富奇那手持香炉,向孤独园遥拜,香烟飘至佛陀处,形成了一顶“香云盖”。在佛教的供养中,香和花是常见的供品。据说,佛陀说法时,香如须弥山一般。通常,香和蜡烛会一同供于佛前。后来,“香火因缘”成为佛教中对于因学佛、信佛而结下的善缘的称呼,而“香客”则是指前往寺庙拜佛的人;在世俗中,“香火之情”也用来形容友好的关系。
3. 行香:所谓“行香”,是指手持香炉行走的仪式。这个习俗起源于一个故事,讲述一个贪婪的人将七瓶金子埋藏起来,死后化作毒蛇守护金子。多年后,毒蛇请求行人将金子捐给寺庙,和尚们为表示感谢而讲经说法,毒蛇因此升天。在我国,这个习俗始于晋代的道安法师,原本是他登座讲法时的仪式,听众为他焚香礼敬。后来,“行香”特指在佛事斋会时,由主持者持香炉绕行或引导仪仗巡行的仪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