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本义

如题所述

孝的本义就是子女搀扶着老人,皆以传达关爱。所以,“孝”放大到国家,就是“忠”;放大到社会,就是“仁”;映射到兄弟,就是“悌”;延伸到朋友,就是“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

也不能如此武断。《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也就是说,父母有过错要指出,但是要照顾父母心情,和颜悦色地指。同样可以用于老师。古人并不是不能“爱老师更爱真理”,而是要注意方式。另外反驳上面一段话,古人为何不能反对老师?请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由此看来,孔子也是提倡“爱老师更爱真理”的。

 

 

其他参考:

第2个回答  2013-09-12
“孝”之本义,《礼记。祭义》云:“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忠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这就是说,“孝”并不局限于对父母的孝敬,而是一个人格是否健全、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
第3个回答  2022-11-09
孝(拼音:xiào)是汉语常用字[1]此字最早见于商代[2]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又引申指孝服。
会意字。早期金文(图1)的“孝”,是一个小孩儿(“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扶侍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孝字从战国楚简(图5)开始就有了隶书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简(图8)、汉初马王堆汉墓帛书(图9)中的孝字直接承袭战国楚简孝字形体而来,把老人的头、发、身、手合并简化为“_”(“老”字头),最后演变为汉魏隶书及今天的楷书形体。《说文》篆文孝字形体是直接承袭西周金文孝字形体而来,而出土秦汉文物上的篆文孝字形体略晚于《说文》小篆孝字形体。
,孝顺。《尔雅》曰:“善父母为孝。”《孝经左契》曰:“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龙负图;庶人孝,林泽茂。”又姓,《风俗通》云:“齐孝公之后。”呼_切。六。
《唐韵》呼_切。《集韵》《韵会》《正韵》许_切,__去声。《说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书·尧典》:克谐以孝。《礼·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之谓畜。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