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要死?


屈原是自杀,两千多年来人们大都这么认为,对此我不赞同。前几年,有人提出屈原死于谋杀观点,言屈原与南后郑袖私通,太子横是他们的私生子。横执政为顷襄王后,屈原的政敌子兰、靳尚之流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巨大危险,派杀手赶往汨罗江刺杀屈原,对此我仅赞同屈原死于谋杀这一观点,至于屈原与郑袖私通引来杀身之祸之说,实在不敢苟同。

先说说关于屈原自杀的几个疑点。

首先屈原的生卒年月及享年不明,史家历来对此分歧很大,现在大多从郭沫若说,即生于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卒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日端午节,享年62岁。但梁启超认为“他该是西纪前三三八至二八八年间的人”。公元前278年和公元前288年,分歧之大,由此可见。

屈原若死于公元前288年,则“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公元前278年),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一说不成立。若死于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郢都之时,则自杀说大有疑点。秦军攻郢都,虽城破,但国未灭,若因悲愤难捱而自杀,也应在数十年之后;说屈原的自杀是“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请先看一段史料:

“屈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由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屈原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有抱负的政治家,写诗是他的副业,主业应是从政。更可以看出屈原真正的政治理想是辅佐国君,实现楚国统一。他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怎么会因为郢都被破而自杀?若说屈原是因为对执政者的失望,愤而自杀,更不通,据史料载,怀王三十年,楚怀王将入秦之时,屈原还曾力谏,可见屈原虽身于江湖,却心系朝野;若说是对顷襄王的失望而自杀,也应在第二次被逐时。屈原二次被逐离开郢都至公元前278年,约有十多年时间,这十余年屈原生活宁静,正处创作旺盛的时期,怎么可能自杀?

两千多年来,人们用以证明屈原自杀的唯一证据,是他被放逐之后所写的著名诗篇《怀沙》。该诗流露出他自杀的心迹,并且还暗示人们:自杀的方式已经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跃去啊,好拥抱那柔软的泥沙。”但是,已经有一些研究者指出,《怀沙》很可能是一篇仿作,因为它的某些语言不符合屈原的模式。

所以我只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推测,屈原死于谋杀。

谁谋杀了屈原?关于屈原与郑袖私通引来杀身之祸之说,有疑点。若此说成立,那么楚怀王为何不杀屈原?再说屈原被二次流放,足见顷襄王并不重用屈原,怎么会引起子兰、靳尚之流的恐慌?如果子兰、靳尚认为屈原的存在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危险,他们为什么不在屈原离开郢都之时杀了屈原,而在十多年之后?所以此说不成立。

会不会是郑袖?可能性不大,众所周知,屈原曾经写过许多著名的脍炙人口的情诗,并且用女神的名字作为代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湘夫人》,因为屈原对她投注了异乎寻常的钟爱和迷恋。在《湘夫人》一诗中,尽管屈原使用了隐晦的曲笔,却还是露出了种种蛛丝马迹。这个女人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面对如此深爱着她的屈原,她能下的了手吗?再说他们的私情已被楚怀王知道,楚怀王也仅是放逐屈原而没杀他,郑袖更不会在楚怀王死后十多年才去杀屈原。

不妨这样考虑:屈原此时死对谁有益?屈原这十多年做了什么?

屈原被放逐,一夜之间由贵族沦为草民,人生价值出现极大落差,继而又被押送到白水茫茫,荒草连天,湿气浸肺,蛇行蝎爬的沅湘流域,过着无吃无穿无人伺候的隐居生活。身份的转变,生活的波折,消灭了一个书生气十足的政客,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此时的屈原远离了奢靡的贵族世界,生活在朴实生动的平民世界中,贵族生活有了平民生活的反衬,显出极端的高贵雅致;而平民生活在贵族生活的比照下,又充满了原始的活力,这些便成了诗的源泉。现在屈原拥有忧愤、孤寂、思念、回忆与想象——而这一切都是诗。今日屈原已不再是十几年前的那个屈原了,他正在创造一种华美的文学形式,看着作品为大家传诵并喜爱,屈原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才能之所在,他迎来了创作旺期。然而此时,屈原却死了。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的投降政策失败了。如果此时顷襄王重用屈原,对秦国来说无疑阻碍了统一大业的进程,屈原若死了,此时受益最大的只有秦国。别忘了屈原的政治理想是辅佐国君,实现楚国统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3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上面是官方说法,下面发现了新说法,顺便搬过来= =~
屈原的真正死因

从司马迁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诗中称,自杀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对此,早在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自杀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这样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牺牲品而已。

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第2个回答  2008-10-25
全面解读屈原的精神
不只是爱国,更关注民生
一提与屈原,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爱国。但实质上,屈原不只是爱国,他更引人肃然起敬的地方是他的民本情怀。
屈原的“美政”理想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在屈原的著作里,人民的疾苦,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主题。譬如,屈原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讲到“民”的问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他一心向民,建议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在封建主义里,这些提议无疑得罪了权贵,权贵们为保自身利益,处处打击屈原,使之遭到奸佞的排挤,最终流放到汩罗江边,郁郁不得志,报国无门,投江而死。可以说,屈原之死,不仅仅是因为国家的破灭,也是因为其民本理想的破灭。
在专制时代,朝廷对屈原的推崇,自然只会推崇他“忠君报国”的一面,而会努力淡化其“民本”思想。但是,在提倡人民共和、民主法制的当今时代,我们不能再把屈原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诗人”,不要只强调他爱国的一面,而疏忽其爱民的精神。片面强调爱国而忽视爱民,很容易把人们引入到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上去,这反而是有害的。
第3个回答  2008-10-26
屈原的真正死因

从司马迁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诗中称,自杀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对此,早在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自杀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这样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牺牲品而已。

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历史,被掩藏在了风俗的背后。

参考资料:baidu

第4个回答  2008-10-23
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这样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牺牲品而已。

不过我相信他是位爱国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