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算不算是菩提心?

据说孙中山先生是洞天古佛再来。

“天下为公”,只是今生今世以天下为己任,为人类的“幸福”奉献自己。而发愿“尽未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是菩提心。“天下为公”一是没有“尽未来”;二是没有求佛道;即使为了众生,也主要是为众生的“世间五欲之乐”,没有以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目标;也没有包含一切众生,最多是“全人类”。
所以,无论在性质上,深度广度上来说。都不算菩提心。只是“善心”。下面解说一下“发菩提心”:

“菩提”, 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发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们学佛的初级目的:出离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轮回;
我们学佛的终极目的: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边众生。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叫做“诸佛通愿”:诸佛在因地时,都发过这个愿,若无这四宏愿,诸佛无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尔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发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华严经》为证: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二.发菩提心是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为“觉”, 萨埵为“有情”(众生),直译为“觉有情”;很多场合,被解释为“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其实,这个解释末学以为只是一个方面,是说“实义菩萨”,不是说“凡夫菩萨”。问一句:既然“觉悟”了,还是凡夫吗?答:以理而论,生佛不二;就事而言,因次第故,凡圣有别。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觉者已非凡夫。
《金刚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无四相者,既得灭度,已非众生。
“菩提萨埵”应当解释为:“求菩提(觉)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这样更全面。
因此,发了菩提心(求佛道心),就是菩萨;未发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萨!
还以《华严经》为证: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三.发菩提心能消重罪
我们每个人,过去无始劫中,“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普贤菩萨行愿品》)。因此,消除罪障是学佛的捷径。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四.发菩提心与往生净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彻悟禅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16字被奉为“净土纲领”。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开悟只是路途中的一个必经之关卡。而发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学佛法的标志;是凡夫菩萨的标志;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体广大,其德无边。一切学人当发无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以表发心之重要、发心之急迫: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末学借此回复,愿一切闻者,或常持五戒乃至二戒、一戒;或一时一处持五戒乃至二戒、一戒;或一念有信佛、愿学佛者。皆不要妄自菲薄,当速发菩提心;此事实为学佛第一要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0
天下为公是世间法。 为众生谋福利。改善人民生活。

菩提心是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

菩提心乃愿作佛之心,因此一切菩萨悉以发起此心为要,随而求净土往生者亦应发此心

孙中山虽然为一切众生服务,但是并没有发心成佛。

所以不算是菩提心。

阿弥陀佛
第2个回答  2008-10-20
一.发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们学佛的初级目的:出离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轮回;
我们学佛的终极目的: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边众生。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叫做“诸佛通愿”:诸佛在因地时,都发过这个愿,若无这四宏愿,诸佛无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尔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发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华严经》为证: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二.发菩提心是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为“觉”, 萨埵为“有情”(众生),直译为“觉有情”;很多场合,被解释为“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其实,这个解释末学以为只是一个方面,是说“实义菩萨”,不是说“凡夫菩萨”。问一句:既然“觉悟”了,还是凡夫吗?答:以理而论,生佛不二;就事而言,因次第故,凡圣有别。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觉者已非凡夫。
《金刚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无四相者,既得灭度,已非众生。
“菩提萨埵”应当解释为:“求菩提(觉)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这样更全面。
因此,发了菩提心(求佛道心),就是菩萨;未发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萨!
还以《华严经》为证: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三.发菩提心能消重罪
我们每个人,过去无始劫中,“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普贤菩萨行愿品》)。因此,消除罪障是学佛的捷径。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四.发菩提心与往生净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彻悟禅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16字被奉为“净土纲领”。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开悟只是路途中的一个必经之关卡。而发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学佛法的标志;是凡夫菩萨的标志;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体广大,其德无边。一切学人当发无上菩提心!
第3个回答  2008-10-20
国父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的时候,他为了向人们宣告自己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于是便言道:“革命之所以成功,完全依赖上帝的恩助。”曾发动西安事变的大元帅张学良软禁获释后一直在见证耶稣的福音。1996年5月26日张学良夫妇特地到美国夏威夷传福音,近来他为了向上帝感恩而做了一首诗:“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人民日报》1991年4月3日第二版)。中国近代化学博士宋尚节也是一位有名的布道家。
第4个回答  2008-10-20
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简单说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心,我不知道孙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这样发心,我也没有神通,所以我也不从判断他是否有菩提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