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写出孔子、孟子何荀子三大家对于礼仪的代表性看法?

如题所述

孔子是中国古代礼学的第一位大师。面对春秋末年礼坏乐崩的时代变局,孔子力倡“克己复礼”,企图从文化总结和文化批判人手以诊断社会和疗救社会。他虽然也曾为政治建设提过建议,有所谓“为政以礼”“为政先礼”等说法,但他似乎最终也未能把文化的礼与现实政治之间的接榫真正弄个明白,到头来,对后人产生影响最大的只是他反复强调的礼在个体人格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如他说的“不学礼,无以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非礼勿视,非礼勿昕,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都表明了这一点。

孟子虽然也谈及礼,但礼在孟子思想中基本上没有形成系统,孟子除了说过像“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礼,门也”等几句稍有分量的话之外,其他则多为泛泛之论。他也认同“礼”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他推崇的已经不是周礼。在孟子生活的年代,周王朝早已名存实亡,因此孟子认为“礼”应该是变化的。“礼”要不断随着社会实际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孟子所认为的“礼”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所以要靠人的内心去不断把握、衡量。

与孔、孟相比,礼在荀子思想中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方面,荀子认为礼是个体人生的最高准则。他说:“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矧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礼是个体人生必须恪守的最高准则,所以它也几乎同时成为一种外在的社会约束和规范,所谓:“礼者,节之准也。”持准以衡之则礼义备,“礼义备而君子归之”。另一方面,荀子又认为礼是为政治国的最高准则。个体的人因为有了礼的规范和框定,才有可能由小人而成就士、君子和圣人。而一个国家的治理也同样需要礼的范导和框定,“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在荀子看来,礼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而且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它“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例,足以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从而区划出人的等级差别。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主张虽有不同,但是都是赞同并推崇“礼”的,都认为要用“礼”来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并且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