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有多敏感?

如题所述

01
“诈尸式教育”指在家庭中,本应该是三方稳定结构的存在,但是父亲教育孩子母亲不用心去,或者母亲用心教育孩子而父亲不管,偶尔出来“诈个尸”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存在一种“太空人家庭/候鸟家庭”的说法,即为了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陪着子女在外求学,父亲在国内工作。
这两种说法,无论哪一方都破坏了原生家庭基础的结构。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一切行为基础的榜样力量,孩子的世界只有父亲/母亲,而父亲/母亲的世界是否也只有孩子?
去年一部讲述原生家庭的都市情感电视剧《都挺好》成了热点,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已然变成了热点话题,想必了解的人都无比熟悉苏家的成员:小气又胆小的苏大强、铁腕苏妻、“愚孝”大哥、“妈宝”老二和独立坚强又渴望亲情的小女儿。
剧中苏大强应当是一位开放、自主的父亲,和他的妻子一起教育孩子、共同成长,可他却被妻子“一刀切”,似乎在这个家庭模式中,苏大强已经不是一个丈夫或者父亲的角色了,他仿佛一个插不上话的局外人,想给小女儿买习题集,却被妻子的强势吓退,被妻子“心理阉割”的苏大强,他们的婚姻是痛苦难熬的,加之苏妻本身看不起苏大强的原因,他们不像是夫妻,更像是房东与租客。
对老大寄予厚望,让苏明成在宠溺中长大,苏母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着孩子,在她眼中,苏明玉只是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嫁出去的“无用”的女儿。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以及并不想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样,而是说“我要他做什么什么,他要求我给他什么什么”,这样的关系不像母子,反而像利益关系分明的陌生人。
如此教育,“妈宝”苏明成他几乎可以用尽所有对成年人的批判,“啃老”、“不讲道理”、“长不大”、“废物”等,可是他也不想变成这样,于是他爆发了,他恨母亲对他肆无忌惮的溺爱,恨母亲对他过度干预,他只想陪伴在孤单的母亲身边,却无意识中变成了他讨厌的样子。
02
家庭是自然的社会系统,其中包括财产、规则、角色分工、组织结构、交流方式。财产是家庭成立的基础;规则包括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规定,比如规定孩子晚上几点回家、洗碗拖地的顺序等等,这些都是能明显表现出来的,而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规则,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是由于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例如家庭地位女性更高的男性,寻找伴侣时更倾向于强势的女性;角色分工指家庭成员彼此独立,但又彼此需要、共同合作。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夫妻关系的重要性远大于亲子关系,父母之间没有良好关系做基础,婚姻生活迟早会变质,性冷淡暴力、心理阉割,更有甚者直接物理阉割,根据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说,丈夫对妻子的不满,性欲(力比多)会被转移到人的攻击本能上,丈夫会用外化的行为去反抗妻子的行为;若是丈夫对妻子性冷淡,也会对孩子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组织结构即家庭成员的互相定位,网络上开玩笑的段子:“我的家庭地位是我老婆第一,孩子第二,狗/猫第三,我排最后”,调侃归调侃,原生家庭中需要注意的是彼此的意见与需求,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是一个形成健康原生家庭的前提。
大家可以试着做一个游戏,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两个人拿一支笔,互相用一根手指支撑着笔的两头,可以保持手指运动,但是要保持笔不掉下来,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当对方的手在动的时候,是否感觉自己也要跟着去移动才能保持笔不掉下来?
其实仔细想想,在你的原生家庭中,是否有感受到,父母希望你懂得他们,或者孩子希望父亲懂得他们?很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开口说出来,没有人可以做到他人都不说,只需要给一个动作或眼神就知道他想干什么,若在原生家庭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常常会带给家庭成员一种边界模糊,即不知道自己在家庭里的角色到底是怎么样的。家庭是由家族代际传承下来的整体,其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是相当重要的。
03
家庭特征包括情感依恋和忠诚。情感依恋即父母的情感基础、父母子女的血缘和养育关系,以及祖代的传承;忠诚即家庭成员的情感稳定性。
依赖和依恋是一个需要我们会区分的概念,依赖是指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的行为、而依恋是指幼儿与照顾者(一般是父母,母亲更多)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联结。
精神分析师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理论,艾斯沃斯根据实验研究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而后两者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罗纳德在《超越原生家庭》一书中说过:“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时刻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大约两岁左右,我们开始尝试与父母分开,但又不敢分开太远,若父母离开一段时间,我们会感到焦虑;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需要,父母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这就是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所体现出来的。根据后续的研究发现,婴儿依恋的性质取决于照顾者(父母)的行为,母亲对孩子展现出来的情绪,会被孩子以外在行为体现出来。婴儿时表现出来的依恋模式,会逐渐影响孩子成长后亲密关系。
近代的一些婴儿学说否定弗洛伊德婴儿母体一分二的观点,认为婴儿一开始就是独立个体,知识缺乏独立能力时才要依赖母体,我认为,若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良好正常,一个独立的婴儿在年幼时依附着家庭,但是家庭成员也给孩子创造了独立的空间,父母相信孩子的适应力,并且在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那么孩子的发展是健康有益的;若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比如皮克斯短片动画《小包子》一样,孩子会选择远离家庭,正是因为母亲过度的保护欲。
04
原生家庭中父母行为导致孩子的表现:
1、自卑、软弱(父母要求严厉、鼓励较少)
2、喜欢暴力(父母的教育方式倾向于打骂)
3、胆小、害羞(父母经常责骂、但又会帮忙承担任务)
4、懒惰(父母溺爱)
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是难以忘怀的,若有孩子被关进过小黑屋的经历,他会特别害怕犯错、害怕独处等,以至于产生一系列阴影。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过,“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简单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需要应对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消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接受它的存在,让它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26
不是每个人都配做父母,有的父母天生脾气比较暴躁。在教导孩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狂躁的情绪,还有的人把孩子当做摇钱树,如果家里有弟弟的话,就会让姐姐把多年积攒的钱给弟弟结婚买房,不管不顾女儿的未来,只顾儿子,这类人就是现代版的“樊胜美”,父母就像水蛭一样。还有的男孩子碰到爱喝酒的父母,只要父母喝醉了酒,就会把孩子毒打一顿。孩子也无处可去,只有陪伴在父母左左右,表面上看起来孩子还像往常一样,其实他内心已经有了变化。这类孩子既敏感又脆弱,很喜欢多想,哪怕别人说了一句话,做一个动作就会想很多。是讨好型人格,总是想着自己对别人好就能得到回报,往往太过没底线的好,会让人看不起他们,他们不懂得反抗才会得到尊重。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己是没有安全感的,很难得到别人的肯定,父母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
第2个回答  2021-12-23
您好,孩子胆小怕事,特别敏感,只要有不尽人意的事情发生,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是不是我的原因,生性多疑。
第3个回答  2021-12-26
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自尊心极强,内心很需要安全感,不太愿意相信别人。
第4个回答  2021-12-26
如果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那么一定是件幸福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原生家庭的完整与美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见的,甚至有些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会让孩子一生都在治愈自己。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