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脑下围棋的水平非常差劲???

电脑下国际象棋的水平在10年前就已经达到了顶级水准,更深的蓝击败了当时的男子第一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后来的几次人机大战,人类棋王无一惨败而归,而且输的一次比一次难看.到了05还是06以后科学家们感觉人脑在国际象棋上已无法与电脑抗衡,于是不再举行这样的比赛。

而直到今天,就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围棋电脑也无力和人脑对决,不要说特级大师,随便抓个初学2,3年的少年棋手,让10个子的情况下都可以轻松横扫,为什么同样是发展了这么多年,但电脑下围棋的水平还是这么差劲呢??

自从计算机“更深的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珀罗夫以后,自然会有人问,计算机能否战胜围棋专业棋手?说到这个问题,未免让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专家们十分沮丧,因为到目前为止,计算机围棋水平不要说战胜专业围棋高手,连业余中级棋手都望尘莫及。随着计算机运算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人脑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不是计算机的“个”了,例如某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天气预报,导弹发射等等的许多领域人脑自愧不如计算机,已经自动让出了位子。但是在围棋方面却是个例外,造出“更深的蓝”的美国IBM公司目前根本不去想计算机在围棋上战胜人脑的事。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计算机如此客气起来了呢?如果说围棋比象棋复杂许多许多,这不应该是原因,因为人脑和计算机面临的是同样的情况——围棋。复杂的话,人脑也没有办法偷懒耍滑啊,由此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是由于人脑目前还保持着计算机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个优势怎么进行比较,如何更生动形象地发现人脑的优势,应该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因为许多的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头脑所具有的优势所在,当然就更谈不上更好地发挥这种优势了。相反,有意识地提高加强人脑长处,避开人脑的短处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人脑在不确定的领域比计算机高明

现在的计算机为什么还不具备在围棋上向人脑挑战的能力呢?从目前计算机所表现出的优势看,计算机在记忆能力和计算速度方面比人类要强很多,人脑在这两个方面已经远远落在了计算机的后面。但是,围棋既有计算精确的一面,也有难以确定的一面,是精确和模糊的结合,而模糊的那一面,目前计算机还没有研究出很好的应对方法。这是计算机还不敢向人脑挑战的原因之一吧。
对于围棋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人类也有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上个世纪中叶,日本人对围棋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贴目。在围棋规则方面,中日之间有许多暂时还不能统一的东西。但是在对待贴目上却一点异议也没有,可见这项规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于贴目的具体数目,日本棋院曾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他们除了对大量实战对局进行分析外,还曾让九段和九段之间进行让二子至九子的不平等的试验对局.例如:某九段让某九段九个子,两人都以正常比赛来下,然后看看被让的一方究竟能赢多少目,从中找出规律。在此之前,他们根据实战对局分析,认定从落下第一颗子算起,到收小官于之前,每颗子的效率为10目棋,折半,执黑应贴5目。按这种确定推导,让九个子的对局,被让方应胜90目,果真每盘棋都大致如此的话,那么子效定为10目,显然被这种方法证明是无误了。但让九子的试验棋结局有许多并不是预料中的结果。被让方有九子先行之后,围追堵截把白棋搞得焦头烂额,往往大胜远不止90目;有时,又由于攻杀过狠,吃崩了以后,让子的一方竟所胜无多。这个结果说明,围棋里面的每个子的效率定为10目,是不精确的。� 自有贴目以来,维持时间最长的就是贴 5.5目的规定.从贴4目到4.5目,到5目、5.5目用了不到二十年,六十年代末始试行贴5.5目,以后一直被大家公认已有三十年.贴5.5目尽管曾被一些人评论为贴目的最高极限,但许多名手如聂卫平棋圣、马晓春九段等每当大赛前猜到执黑则心中大喜,认为无论对手是谁都已有五成五的胜算。实战统计也证明虽然贴了 5.5目,也还是执黑的胜率高(应昌期提出贴8点,由于实战太少,还无法成为研究的对象)。可见贴5.5目,虽已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了,还不是十分精确。只不过由于这一规定已执行了许多年,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已成为一个“常量”,多于它似乎太多了,少于它当然更不能答应,才统一固定下来。根据中国围棋协会的2002年4月通过的最新规定:中国的围棋比赛黑方贴7.5目。至于贴7.5目的结果如何,执行时间还太短,目前还没有定评。通过贴目的历史,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围棋里的许多方面具有不确定性。� 实战中的其它许多例子也提醒我们,围棋具有不确定性。“急所”、“天王山”一类双方必争点,其价值往往大大超过假定的一手10目棋,在高手的实战中常常可以看到,置价值十几二十目可救活的子于不顾,而是遵照棋经所言:“宁失数子不失一先”的现象。那一先力抵千钧,究竟值多少目高手们已不愿至其详,聂卫平讲棋时的一句口头语就是:“那简直大的不得了。”至于围棋高手有时使用了“弃子”的下法,一上来先送给对方十几二十几个子吃,局部损失有四、五十目,但是弃子的高手借此形成了可观的外势,那么一手棋的价值到底是多少也是不好确定的。� 围棋的不确定性还表现在“胜负手”的使用与成功上。假定围棋没有不确定性,那么它的思路也应该是确定的,是沿一个思维方向前进——那就应该时时处处按棋理行棋。自然不会也不可能出现局势不利时的逆向思维——反正老老实实按常规走下去也是输,干脆施用“胜负手”,就赌这一下,成功了逆转,不成功就索性多输点.实战中提供了不少这类“胜负手”成功的范例。� 围棋的实战中还出现了为数不少这样的现象:最后胜利的取得竟源于当初自己所犯的错误。某一处下错了,按说不错的一方就应将优势保持到底,但后果往往并非如此,而是不错的一方也跟着出错,甚至于由于先错一方引得后错一方错得更严重而无可挽救以至败局。这也可看作是围棋不确定性的表现吧。� 在计算机和世界著名国际象棋大师之间也曾出现了这样的戏剧性场面,曾败给计算机的国际象棋男子世界冠军卡斯珀罗夫1995年再和改进后的名叫“奔腾天才”的计算机赛了一次,这次为人类挽回了面子。在5月20日的首场比赛中,卡斯珀罗夫一改通常下棋时滴水不漏的作风,故意犯起错误来。他拼命地用兵向对方的王发动进攻,尽管这些招数明明是去送死。计算机棋手却不知是计,见兵就吃,忘记了大局。果不其然,计算机陷入了卡斯珀罗夫设计的圈套,中计后不久就不得不合弃了后、车、象弈至第39着时,计算机棋手不得不推枰认输。第二局,卡斯珀罗夫又改回自己原有的棋风,下得十分小心,想凭自己的真功夫和计算机认真较量一下,结果在第52着时已无优势而不得不与计算机言和。
这一事例说明当着人脑故意犯错误的时候,由于计算机里没有料想人类会如此降低自己水平的下法,所以计算机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但是到了1997年,IBM公司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年世界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就是,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卡斯珀洛夫在和美国IBM公司又一次改进后的计算机“更深的蓝”的对弈中以2.5比3.5失利。这是人机对弈中计算机的一个很重大突破。“更深的蓝”显然对人类故意犯错误的行为也有了应付的办法,所以这次卡斯珀罗夫无论用什么手段都没有能战胜计算机。
那是否就可以说计算机在一切方面——包括不确定的方面都比人脑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更深的蓝”战胜人脑卡斯珀罗夫依然依靠的是精确计算。此次比赛后有文章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恰好是国际象棋可以进行精确的棋子效率对比与换算,所以给计算机长处的发挥提供了先决条件。国际象棋每方有16个子,是6个兵种,即王、后、车、象、马、兵。“图林模式”理论为国际象棋各个棋子拟好了固定的分值: “‘兵’的战斗力和价值最低,为1分。‘马’只能走日字,价值为3分。‘象’能在同颜色格中任意斜行,为3.5分。 ‘车’可横冲直撞为5分。‘后’可在所有的直线和斜线上随意往来,战斗力最强,故为10分。‘王’是绝对不能被对方将死也就是吃掉的,否则就要输棋,所以,‘王’被赋予了带有绝对性的最高值,如 100分或者1000分,棋盘上所有现存棋子的分值总和,如此就为计算机提供了一项可做比较标准的数字,及双方的兵力对比。
实际对局中有时双方的兵力虽然相等,但是优势却掌握在某一方的手中,这就叫局面优势。在国际象棋中,每一个棋子所处的位置与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息息相关,如‘马’在角上只能攻击 2个格,在中央却能同时攻击8个格。‘象’在角上只能控制7个格,在中央却能控制13个格。‘后’在角上只能威胁21个格,但到了中央却可对棋盘周边共27个格产生威胁。这样,就又可以根据每方各个棋子当时所处的位置,教会计算机分析那一方在棋的机动性方面占着优势。同样道理,如果有一方用子力控制住了棋盘的中心或通路,即可称之为占有了空间优势,便于调动子力打击对方。如果有一方的‘王’处于对方无法打击到的坚固角落,即可称之为在安全性方面占优。如果有一方‘兵’地形良好,防御在线既没有作用不大的迭‘兵’又没有明显的弱格可被对方利用,即可称之为配置占优,等等”所有这些,都使计算机在选择走法时可以从容的进行数据对比,这种对比对人脑来说可能时个天量的计算,但是对计算机而言却正是它的强项,如此来看卡斯珀罗夫还能拿到2.5分已经相当不错了,到底是人脑中的佼佼者。
就在这次比赛以后“更深的蓝”的设计者明确表示,现在的计算机还不具备和人脑比围棋的条件。就目前情况而言,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人员还没有办法解决在不确定的领域里的计算机如何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目前的计算机现在所面临的绝大多数工作领域都是确定性比较严格的,或者是可以变为严格数字化精确化的。 “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在《人工智能的极限》一书中,曾有一段落对计算机下棋的问题专门进行了论述。这本书实际上是分析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他说,计算机代替人脑做一切事是毫无希望的。但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前提,恰巧国际象棋全部符合,而对围棋是很难符合。德雷福斯的前提一共有三个。其实,我们可以将头两个前提放在一起考虑。第一,必须把问题形式化,也就是说,要将问题抽象化,在理论上,或是在符号上,数学上。第二,要解决已经形式化的问题,还必须是可以计算的。”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人脑的优势在不确定的领域,这个优势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具备,所以人们自己反而对自己的优势视而不见起来。就拿“方向”的确定为例:人类对这种没有明确标志而且极其抽象的东西就不是经过精确计算确定出来的,但是这种确定非常伟大和非常有意义,否则不知道要闹出多少笑话,连人类的正常生活都没有办法维持。由于人类可以在不确定的领域不是通过计算而是通过假设、推理、判断进行的精确确定,这方面计算机目前还没有什么做为。凡是要在不确定领域里想有进步和施展的话,往往和创新相联系,多是以假设、推理、判断为工作的开始。下围棋正好是锻炼提高人类创新推理判断能力的有效手段。

人类对“反馈”具有应变能力,计算机目前却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早期开发研究计算机的时候,曾经请生物、心理等方面的专家为计算机的预想出谋划策,帮助设想未来计算机的方方面面。上述科学家首先对人的智慧活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以得到启发和借鉴。研究中发现人类的,包括思维在内的许多行为是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人脑具有接受“反馈”信息和快速处理“反馈”信息的本领。比如。人伸手取桌子上的杯子,他并不是事先有了精确的测量是多少多少厘米,然后手再伸那么远,而是一个不断往杯子那伸,没有接到“反馈”说摸到了,手就不停止,直到手触到了以后,大脑再发出握住的指令,然后手执行了,杯子才拿到手。当时的科学家就发现了“反馈”和处理“反馈”信息是人脑的特有天赋,而计算机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在人脑给它划定的范围内进行快速反映的工具,它自己不可能去进行超程序范围的探索,也就不可能去处理程序以外的“反馈”,它不过是相当相当相当高级的“计算器”的扩大而已。
人在下棋的时候,通常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应该怎么下,而是首先判断对手所下出的这步棋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对方对自己先前所下的棋的“反馈”,如果看不明白对方这步棋的意义,那么这棋手是不会随便出招的,这已经是专业棋手的基本素养。想明白了,或者大体想明白了再动脑子想自己应该如何“反馈”回去。这样每个一来一去的回合也被称之为“博弈”。目前最先进的计算机尚不具备应对“反馈”的能力,也就是“博弈”的能力。计算机的软件专家给计算机设定了什么范围的软件,计算机就只能在这范围内施展自己记忆和快速计算的能力,而当对方下出了软件范围以外的“招”的时候,计算机因为不具备判断这“招”棋的意义的本领,它自然也就不可能应对正确了,当着不确定的范围既深又广时,计算机怎么可能下出高招呢。
前面已经说过,国际象棋因为可以数字化,所以计算机可以应对有余。由于围棋既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同时又具有相当确定性的一面——如直三、弯三后走一方做不成两个眼,”刀把五”是八气(特殊情况不在内),如果两块棋互相包围,那么当“气”一样多时,先走的一方则可以吃掉对方的棋,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极其确定的,丝毫不能差的。围棋的确定性的部分要比前面讲到的还多许多,这就是为什么也有人研究出了可以下低级水平围棋软件的原因。计算机的软件设计人员可以把围棋中的确定性的那部分加以“形式化”、“程序化”,计算机在“形式化”、“程序化”的范围内好象是“会”下围棋了,其实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会下围棋。对此,“前苏联心理学家.基霍米洛夫和V.普希金在他们的著作中已作了精辟的阐述。他们指出,在许多计算机程序中,一步棋的选择是通过验证一系列变着进行淘汰后才取得的,而人的思维方式却不一样。虽然他也同样是将那些不满意的变着从思维中剔除,但如果他对所设想的着法仍不满意,他就会立刻扩大搜寻范围,重新思考新的可能性。”围棋比国际象棋复杂的太多了,计算机不具备扩大搜寻范围的能力,所以自然也就不可能在目前向人脑围棋挑战。
人类对“反馈”具有应变能力,计算机目前却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这是人脑的又一优势的所在。通过围棋我们还可以发现,人脑对确定部分的“反馈”一般来讲可以较迅速地作出正确反映,相反对不确定的部分人脑也会犯各式各样的错误。
学习围棋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对确定部分和不确定部分的不同反映:一个人在学棋的初级阶段首先接触和掌握的是“确定性”的那部分,当这些已经掌握之后,“不确定性”的那部分才自然而然地上升到主要地位并日渐重要起来。一流高手在探讨一盘比赛的胜负得失时往往不去过多纠缠某一局的技术性问题——通常属于确定性的那部分。尽管他们有时也在这方面偶然出现重大的,甚至业余棋手才犯的错误,但没有人会将这种失误看作是他们真实水平的代表和体现。由此可以反证出,一流高手们大多是通过在不确定性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水平来决出谁高谁低。否则,计算机所具有的超人记忆能力、迅速无比的计算能力等是没有任何一个围棋天才所能比过的。那么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在棋艺上是如何表现的呢?对围棋,计算机可以说还没有作出正式的反映。国际象棋上,计算机是这样运作的,“在计算机掌握了分析棋局进行瞬间双方各项指标如何的具体评估手段之后,下一步,就要把计算机经过计算之后得到的双方兵力优势和局面优势等数字用加权求和的数学式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所谓的“价值函数”,用这个函数来对棋盘上可能下棋的地方进行彻底的搜索。只要发现把某一子落在某一格中,己方的函数将处于最大值时,计算机就会毫不犹豫地通知控制中心,就下这一格,它肯定是最有利的好棋。”由于围棋的变化所产生出的数字,据有的人研究认为是一个“736位”的大数,就是宇宙和它比起来都是小数字了,现在的计算机距离运算这样大的数字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我们作了这么多计算机和人脑对围棋的不同反映的分析,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和每个喜欢围棋的人有什么关系呢?的确,表面看来好象关系不大,但是上面的问题却是计算机界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把计算机改造的越来越接近人脑这是他们追求的,人脑的优势在围棋上可以说体现的最杰出最鲜明最具体,现在随便对围棋下过些功夫的人——在中国可以有成千上万,计算机就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对设计计算机的人来说就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追赶目标。围棋也是目前世界上几乎可以说是最复杂的“博弈”问题,前不久美国的一位数学家约翰•纳什由于数学上的研究可以应用到经济领域中的“博弈”中去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围棋中的“博弈”问题现在还没有任何公式定律可以套用,它要求无数的围棋天才对它进行个体的不断创新的一招一式的破译,仅此,我们的祖先发明出的围棋已经具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认识这种意义不就很有意义了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8
下围棋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境界”
同样的定式有人走出后会占便宜,有人会吃亏,定式是指走完之后双方都不吃亏的下法,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就是境界的高低。
电脑的境界可以说低的要命。
一个外势能成几目,没人能说,一个实地是不是永远就这么多目呢,不一定。人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正确选择,感觉越对的人境界越高。
电脑不会感觉,他不可能算出一个“星”有多大从而进行量化然后规划全局。人也不可能告诉它,因为下围棋一切都不是一定的。
这样电脑收官无敌,局部无敌,可是它总是不容易找到全场哪个地方最大,因为这个“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和感觉,武宫正树在这时会去取外势,李昌镐这时会去拆二捞实地,马晓春可能去腾挪拆空,可是电脑就傻了。下象棋和国际象棋正确的走法往往只有一个,只要电脑能算,就能搜索得到,可是现在,哪大呢?不知道!也不可能算出来,干脆,收管去吧,于是收了个小管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0-30
电脑在记忆能力和对具体的数据的计算上要比人脑能力强。但现在为什么电脑下围棋还是和人脑差距很大呢,这是因为围棋除了背定式和具体的死活计算外还包含了大量的模糊计算。比如一个外势和厚势价值上的区别;一个实地和外势的转换到底是亏了还是便宜了。这些难以用数字衡量的东西给了电脑做判断时的巨大障碍,目前的电脑太难准确判断出这些所谓“势”的价值。而人脑做出的这方面判断要比电脑准的多——即使是刚学了2-3棋的小孩。 所以现在的电脑下围棋还不是人的对手,但是考虑的电脑软件和硬件的发展速度我相信30年内电脑将和围棋的顶尖高手一角高下。
第3个回答  2008-10-18
因为围棋每一步的变化太多,要算的步数越多变化越多,以现在电脑的计算能力实在跟不上,假如一步变化是100,两步就是10000,到10步就是10的20次方,就算有100万亿次的计算机一次算到10步都要100万秒,实在不行呀,所以电脑的围棋水平就不行了
第4个回答  2015-02-13
围棋的变化比较多,粗略估计有361!种变化,不要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一个你想也想不到的天文数字,以目前的计算机速度要算几亿年还不能算完。
而且围棋不仅变化很重要还有其他的也很重要,比如对棋形的感觉,电脑是不能直接处理图像的,而要将图像转化为数字和代码来处理。
简单来说,如果有一天电脑的人工智能发展了,才有可能击败人类。
目前最厉害的是美国的电脑,800个CPU,专家评估有业余2,3段水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