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成材故事

ioukmj

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二、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三、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4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
1955年10月18日,被软禁长达5年之久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大地,也开始他作为中国航天领军人物的卓越历程。
钱学森刚回国时。陈庚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不久,他受到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接见,元帅请他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院长,专门负责中国火箭导弹的开发和研制。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实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党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在东风—3号发动机地面试车过程中;不断发生故障。今天试车,这个地方出问题,科技人员经过努力解决了;下次试车,另一个地方又出问题;再下次试车,又有新的问题发生……出现的问题一个一个被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来到试车台,他在细心观察故障情况并听取汇报以后,思之良久,最后提出,我们不能总是让故障牵着鼻子走,大家是不是回过头来想想有什么根本问题在影响着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是不是应该考虑高频振荡问题?他的话启示了在场的科技人员。在考虑了高频振荡所产生的影响以后,改进了发动机的设计,从此,东风—3号发动机的试车顺利过关。1966年6月下旬,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长证—l号”为解决滑行段喷管控制问题而进行的滑行段晃动半实物仿真试验中,出现了晃动幅值达几十米的异常现象。 钱学森亲临现场,在讨论中认定:此现象在近于失重状态下产生,原晃动模型已不成立,那时流体已呈粉末状态,晃动力很小,不影响飞行。他的这一大胆地分析,使大家悬着的心落了地。后来多次飞行试验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导弹航天属高科技,技术问题常常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一些技术难题在意见纷争的情况下,往往难于决策。由于当时钱学森是技术负责人,所以一些棘手问题常常提到他的面前,这就需要决策者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也要有一定的胆识。六十年代,在基地的一次导弹试验中,因在加泄推进剂时操作有误,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即弹体瘪进去一块。在场的人看了都十分紧张,认为这是一个大故障,导弹不能发射。钱学森听完汇报,亲自爬到发射架上,察看故障情况后,认为箱体的变形并未达到结构损伤的程度。于是他结合自己过去在美国所做壳体研究工作的情况,认为这是由于试加推进剂后,泄出时忘了开通气阀造成箱内真空,外面空气压力大,压瘪的。点火发射后,箱内要充气,弹体内压力会升高,壳体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他主张发射照常进行。钱学森的这一科学分析虽然很有道理,但他的决策仍有很大风险,许多人表示担心。负责发射指挥的基地司令员甚至拒绝在给中央的报告上签字。最后这份由钱学森一人署名的报告送到北京以后, 聂荣臻元帅批准了钱学森的意见,结果如他所料,这次发射得以成功。
钱学森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我国的“航天之父”。
第2个回答  2008-10-22
  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学”,是把人的思维、思维的结果,人的知识、智慧及各种资料和信息,用现代化的手段“集成”起来。他认为,“大成智慧学是古老的‘爱、智、慧’概念的更进一步,更具体化。”

  钱学森还设计了符合21世纪要求的“大成智慧学硕士”。“具体讲:①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②理、工、文、艺 结合,有智慧;③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钱学森认为,“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这位全才,大约只需要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

  钱学森根据自身成才经历和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设想,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学生可以从4岁开始接受教育,12岁高中毕业;12岁~18岁接受高等教育,达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然后再根据需要选择深造和综合发展的方向。

  钱学森进一步指出,要实现这个智慧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必须通过加强科学与艺术教育的途径来实现。他的成功也标志着科学和艺术两者的相互促动,协调发展。“小时候,我父亲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后来,钱学森与从事德国古典音乐专业的妻子蒋英教授结合,妻子的艺术思维方式、对音乐的深刻理解,给他在科学技术研究上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王英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10-20
呵,百度知道好神,还知道我和钱学森是一个学校地,在我们那里,宣扬最多的就是钱学森“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其他地我建议你去词条看一下

冰冰妖儿 好厉害,我遗憾自己咋不大一岁那,就能在自己学校的礼堂听演讲,还能加五分

不过,再次佩服百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