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脉诀内容简介

如题所述

晦庵朱子曾指出,古代对人体脉象的观察并非单一方法,现代社会普遍遵循寸、关、尺的脉象分辨法。然而,关于"关"的解释往往模糊不清,传统的脉诀描述简单粗浅。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这些脉诀出自王叔和的著作《脉经》。实际上,王叔和生活在西晋时期,那时还未出现脉象歌括,所谓的脉诀可能是宋朝人为了便于学习而编造的,而非他本人原创。


朱子提出的高骨为关的说法,似乎并未追溯到《脉经》原著,而是后人的误解。在医学界,由于对《脉经》的真伪存疑,一些高明的医生甚至不愿提及这本书,例如郭长阳在书跋中可能就表达了这样的态度。尽管如此,王叔和的《脉经》在脉象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但需要区分其历史背景和后人对它的改编利用。


在临床实践中,脉象的识别和理解,既要参考古人的智慧,也要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脉经》或许并非每个医者必读,但其理论基础和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对于脉诀,我们应保持批判性思维,既要学习其精华,也要辨别其真伪,以提升诊疗技能。


扩展资料

《王叔和脉诀》一卷,简称《脉诀》。多认为系六朝高阳生托名著作。此书的主体内容取自王叔和《脉诀》, 编成四言歌诀形式,阐述脉理、脉法。将24种脉象分为 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 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 代、牢、动、细)三类。因其歌诀简便易习,故在宋元之 间流传很广。但不少医家认为书中文字鄙浅,谬误较多。 现有刻本及注本数种,较早为元代《纂图方论脉诀集成》 及明代正统年间坊刻本。明代熊宗立的注本名为《勿听 子俗解脉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