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美丽的心》

求解析
文,我是要这篇散文啊,不光是解析。

  林清玄《美丽的心》
  苦瓜变甜

  我很喜欢一则关于苦瓜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
  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
  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
  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
  弟子听了,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情爱是苦的,由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修行者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我们尝过情感与生命的大苦的人,并不能告诉别人失恋是该欢喜的事,因为它就是那么苦,这一个层次是永不会变的。可是不吃苦瓜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苦瓜是苦的。一般人只要有苦的准备,煮熟了这苦瓜,吃它的时候第一口苦,第二三口就不会那么苦了!
  对待我们的生命与情爱也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才是有智慧的态度。

  西瓜偎大边

  我打电话给妈妈,请她趁暑假,带孙子到台北来走走。
  妈妈一面诉说台北的环境使她头昏,而且天气又是如此燠热,一出远门就不舒服。然后一面轻描淡写地对我说:“而且,前几天才问到腰,刚刚你大哥才带我去针灸回来哩!”
  “闪到腰?是不是又去搬粗重的东西?”我着急地问。
  大概是听出我话里的焦虑,妈妈说:“没什么要紧,可能是上次闪到腰的病母还在呀!”
  “什么病母?”这是我首次听到的名词,一边问,一边想起一年前,母亲为了拉开铁门,由于铁门门卡住,她太用力,腰就问到了,数月以后才好。
  我的妈妈是典型传统的农村妇女,从少女时代就养成勤俭、事必躬亲的习惯,一直到现在,只要她能做的事,绝不假手他人。甚至到现在,她还每天亲手洗衣服,我们也劝不动她,只有在闪到腰那一阵子,她才肯休息。
  “病母就是闪到腰以后,时常会记住一个地方曾经闪过,就会记在脑子里,然后就很容易在同一个地方门到,就是病母。”妈妈还告诉我,病母虽是无形的,但“看一个影,生一个子”,就会制造出有形的病痛来,总要很久才会连根拔除,到病母拔除的时候,就是“打断手骨颠倒勇”的时候。
  妈妈是很乐观的人,她说:“这一次,我把病母也抓出来治一治。”
  台语所说的病母,使我联想到另外一句台语叫作“西瓜偎大边”,一般人都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趋炎附势,投靠有权势的一边,其实,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像西瓜这样的水果,身体好的人愈吃愈补,身体虚的人愈吃愈虚。
  因此,在农村里,我们如果遇到身体虚的人爱吃西瓜,就会劝他“西瓜偎大边”,“半瞑呷西瓜,会反症”;如果遇到身体好的人担心西瓜太凉,我们也劝他:“西瓜偎大边,像你这么勇,吃西瓜有什么要紧?”
  问题不在西瓜上面,问题是在身体,听说西瓜凉冷而导致不敢吃西瓜的人,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我们台语的母语里,早就知道心的力量很大,因此在遭遇到团境的时候,经常教我们应该回来观照自己的心,而不要去怨恨环境的不顺,例如“昧晓驶船,嫌溪窄”(不会驾船的人通常不会反省自己驾船的技术,反而怨怪溪流太窄)。“家已担肥,不知臭”(挑粪的人,久而不闻其臭)。“是不是,问家己”(事情的是非对错,要先反问自己,再责问别人)。
  并且,我们还应该时常放下自己的悲观情绪,克服心灵的盲点,口为环境的现象是与心的现象对应的,例如:
  “窜惊窜遇到。”(愈担心的事就愈容易遇见。)
  “昧晓剃头,偏遇着胡须的。”(不太会剃头的师傅,往往诲遇到大胡子的客人。)
  “屎紧,裤头搁扑死结。”(急着大便的时候,裤头往往打着死结。)
  这些语言虽然粗俗,但很有生命力,与禅宗所讲的“心净则国土净”“息心即是息灾”意思是相通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系数叫作“乐观系数”或“悲观系数”,这种系数的力量占实际现象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乐观的心,他比平常会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开心的事;反之,如果一个人心情“郁卒”,也会比平常人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痛苦的事。这不就是“病母”吗?不就是“西瓜偎大边”吗?我们如果要开开心心过日子,那非得先有一个欢喜的心不可,老祖母不是教过我们“坐乎正,得人疼”吗?
  要有欢喜心,一则不要太执著,对自己的习性要常放下,老先觉们时常教我们“无鱼,虾也好”“一兼二顾,摸蛤兼洗裤;有就摸蛤,无就洗裤”“这溪无鱼,别溪钓”。
  一个人如果老是放不下,“一脚户定内,一脚户定外”(一脚在门槛里面,一脚在门槛外面);或者“柄惊死,放惊飞”(抓着鸟不放,捏太紧怕它死了,放了又怕飞走),那日子就会很难过,就会“烧瓷的吃缺,织席的困椅”(烧瓷器的人用破的碗,织草席的却睡在椅子上)“裁缝师傅穿破衫,做木的师傅没眠床”。
  放不下的人,往往是“好额人,乞食命”。明明是很富有的人,却过着像乞丐一样的生活,使我们想起《佛经》里那个不知道衣服里有宝珠的穷人。
  要有欢喜心,二则要常有感恩的心,并常常把福分分给别人。
  “相分吃有春,相抢吃无份。”(互相分食,就会有剩余,互相抢食,就会吃不够。)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看。”
  “大家赚,卡昧贫。”(大家都有赚钱,才不会穷,不要想所有的钱都自己赚。)
  “吃人一斤,要还人四两。”
  “食果子,拜树头;食米饭,敬锄头。”
  在人生的过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正常的,但不要使那不如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病母”,而应该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酵母”,增长我们的智慧,常养我们的悲心。
  不要害怕吃西瓜,因为有欢喜心的人,吃什么都补。
  “欢欢喜喜一工,烦烦恼恼嘛一工”,我们这一天何不欢欢喜喜地来过呢?在痛苦爱欲的人生,许多人在寻找快乐的秘方,却很少有人知道会心不远,欢喜的心才是生命真正的快乐之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6
心美一切皆美 情深万象皆深
——读《林清玄散文选》有感

很喜欢读散文,尤其是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林清玄散文选》读了一遍又一遍,仍然爱不释手。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林清玄曾经说过:“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因此,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也带给读者以美的体味。
诗意美

林清玄的散文能够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选择材料,捕捉新意,创造出集中概括的艺术形象,其中蕴含着自己的感受,这是他的散文富有诗意的一个表现。他在散文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都是些平平常常的经历和见闻。不过在平常与“随便”中显出写意的功力。那些平淡无奇的东西,在他的笔下,不再处于松散状态,而是向一个特定的中心点聚集。这就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诗美。

如《暖暖的歌》中:“云自小路飞起来了,爱是一首暖暖的歌。让星空用幸福的微光照我们,让日月用快乐的明亮引我们,我在檐前望着你的方向,望过山的高旷、水的长波,在我的灵魂我的血液里,酿满使我醉的你的微笑。我把左手交给你、把右手交给你、把一切交给你,他们将永远是你的了,我对你说。……真的不能希求更多,也不愿希求更多了,拥有的一朵花已然胜过整个花季,里面盛满知足的宁静,里面透露着一个悠久而坚定的信仰。你的笑貌写进我的历史,你的声音塑进我的生命。”

又如《情重》中:“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你梦里有我,我醉了也忘不了你。我如何知道这是白天?你在我生命里,我如何也知道这是夜晚?你在我心上。……爱情不是远天的星子,是天天照耀我们的路灯;不是杳无人迹的高原细径,是每日必要来回的街路;更不是阆静苍茫的雾夜,是终究必看得见的白天。”

林清玄的许多作品,语言洋溢着诗歌的旋律与节奏,他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流展万里而又萦回婉转,一一收入艺术的品味和冥想之中。
哲理美

林清玄的散文以“清而不玄,富含哲理”而深受人们喜爱。他的散文清新明丽,意味隽永,总是在淡淡的语气中,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

如在《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这篇文章颇给人一种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感觉,也是以种树之法,寓为人处世之理,但本文更是以桃花心木这种特殊的树的生长过程设寓,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告诉人们,自主精神才是一个人的立身立世之本。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文章层层深入,层层设疑,由事入理,融理于事,意味深长。

在林清玄散文作品中有许多带有东方哲学的经典句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勿忙的走人生之路。”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 “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你就错过一生。”
禅意美

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他的文字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平如水。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坛并不多见。他主张人心应“如水”、“如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对涤人心上的尘土,开启人性的灵智很有益处。

如在《木鱼馄饨》、《光之四书》、《佛鼓》、《黄昏菩提》中,林清玄将现代人生存中的无常感、挫折感、空漠感化为流动的散文,他的作品是台北十丈红尘、闹市街头上空的晨钟暮鼓,他所欲超度的是一个个活着的死灵魂。在林清玄的笔下,动静结合,以静写动,以静制动,静中有动,静是一种恒常的宇宙和生命的常态。《光之四书》中:“阳光本色的失落是现代人最可悲的一种,许多人不知道在阳光下,稻子可以绿成如何,天可以蓝到什么程度,玫瑰花可以红到透明,那是因为过去在阳光下工作的占人类的大部分,现在变成小部分了;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到的是什么颜色呢?我常在都市热闹的街路上散步,有时走过长长的一条路,找不到一根小草,有时一年看不到一只蝴蝶,这时我终于知道: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文章化实为虚、化虚为实,把难以用文字状写描摹的虚幻之物,写得可感可触、如歌如画,把读者的心浸透得澄清动明,如沐浴于一片梵乐、馨香之中,是一种罕见的“化浩然之气”为潺潺细流的艺术之极致。

林清玄的散文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有感恩与善良的感觉,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让我们沐浴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的境界之中。
第2个回答  2008-11-26
林清玄的许多作品,语言洋溢着诗歌的旋律与节奏,他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流展万里而又萦回婉转,一一收入艺术的品味和冥想之中。
哲理美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