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卢纶 的主人公是谁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李广

[简要评析] 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二首,内容为借用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来写将军夜巡时的英武行为。诗作在选材上基本袭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现成材料,显然是诗人有意识地把将军同历史名人李广相提并论,这就起到 以古喻今、赞美中唐名将浑瑊的目的。这首诗写得气氛紧张,节奏紧奏,简直使人有不敢喘息的感觉。前两句先说猛虎下山时的林草惊颤,这是以不知惊恐的草木尚且要为猛虎蛟龙的来临而战栗不止,来反衬将军的艺高胆大。他凭着手中的一张硬弓,不怕猛虎蛟龙,敢于横行在林暗草惊的夜幕之中,这需要多少勇气的胆略!后两句写将军寻箭见石的情节,同样也充满着惊险的气氛。读者自然要想到,那只老虎有没有被箭射死,如果受伤后又反扑过来怎么办?一直读到末句“没在石棱中”,读者才松一口气。原来昨夜是误厂石为虎。乃是一场虚惊。这首诗的创作另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地方,即弥补了《史记·李将军列传》对李广射虎没石描写中的某些逻辑上的不足。其原文是这样的:“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笔者初读此文时就曾怀疑,李广是个好近战近射 的猛将,难道在射离他并不太远处的草中石时,竟会将它误认为虎?当时就感到应把首句改为“广夜中出猎”,这样就使下文的描写有了依据,后来,当笔者读到本诗时,见开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既指明了时间为“夜”,且光度又“暗”。这样,将军的误石为虎的描写便有了坚实的依据,一方面可见是将军的误射另一方面又可见将军的警觉性很高,再则还能见到他确是个膂力过人、武艺高强的大将。因此,卢纶此诗实则是补充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射虎情节描写的某些不足,应该说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诗词中的典故应用,在用的恰当巧妙的时候,便是锦上添花,平添风韵,这首诗借古谕今,赞古人,更是赞将军,比明写更有效果,充分显示了典故的妙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4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汉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1-22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第3个回答  2008-11-23
58
第4个回答  2008-11-22
那个将军?李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