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脊椎动物,为何哺乳动物吃素的多,

如题所述

与体型相关

在爬行动物中,虽然有科莫多巨蜥、缅甸蟒、森蚺等大型的动物,但是从整体上看,爬行动物的整体体型要比哺乳动物小一些,比陆地上,哺乳动物有大象、犀牛、河马、野牛等大型哺乳动物,比水中,蓝鲸作为哺乳动物更是秒杀地球史上的任何一种动物。

而体型大小决定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进食量。我们先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就单单说一下食物需求量,哺乳动物的整体体型比较大,这使得它们对食物的需求量更大,但是地球生态环境是有限的,想要获取支撑足够大体型的食物,要么通过竞争,要么就要选择获取容易且量大的食物。

而在哺乳动物进化的主战场陆地上最容易获取且量最大的食物无疑就是植物了,这是导致哺乳动物多数为食草动物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再来看一下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整体体型较小,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对食物的需求量更小,这就让大多数爬行动物有了选择性:既然吃的不多,为何不吃点肉呢?于是,大多数爬行动物更适合捕猎猎物,当然猎物的体型通常也比较小,其中老鼠、小鸟这类动物占据了它们肉食的主要部分。

因此,爬行动物整体上比哺乳动物体型更小,这使得它们对食物的需求量更小,是导致它们类群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了爬行动物的整体体型比哺乳动物小呢?我们接着聊。

是什么导致了如今哺乳动物整体比爬行动物大?

其实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大这个说法成立需要有一个前提:现存,因为在历史上,爬行动物曾经比哺乳动物不知道大出了多少倍,这个时期就是恐龙时代,在恐龙时代,作为爬行动物的代表恐龙们从几千克的小型恐龙到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巨型恐龙几乎遍布当时的地球,而当时的哺乳动物体型跟如今的老鼠差不多大,根本无法与恐龙的体型相提并论。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哺乳动物完成了“弯道超车”呢?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恐龙灭绝。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陨石撞击地球导致了地球环境发生了剧变,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后的粉尘遮天蔽日,这使得地球上的植物大幅度的减少,最终将通知了地球接近1.7亿年的恐龙“送走”。

这才让哺乳动物有了登场的机会,因为随着环境的逐渐稳定,恐龙灭绝后空出了大量的生态位,这是非常有利于哺乳动物的进化的,当时哺乳动物数量少,陆地生态空间大,所以哺乳动物在距今约5900万年前就进化出了体重可达半吨的冠齿兽。

第二:其他大型爬行动物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浩劫不仅带走了绝大多数的恐龙(一部分进化成了鸟类躲过一劫),还带走了当时地球上许多大型的爬行动物,比如海中的蛇颈龙类、鱼龙类、沧龙类、天空中的翼龙类等等,这些动物体型都很大,在环境发生巨变,食物大幅度减少下,都没能逃过优胜劣汰。

而哺乳动物之所以能躲过一劫,靠的就是老鼠般的体型,这种体型只需要少量食物就能存活。同时,躲过浩劫的爬行动物必然具备两个特点(任意一个即可):要么挨饿能力强,像鳄鱼一样吃一顿可以半年不吃东西;要么体型足够小,对食物需求量比较小。

从已发现的化石来看,显然是具备第二个特点的爬行动物居多,既然大多数幸存的爬行动物都比较小,与此同时,哺乳动物体型也不大,为何哺乳动物能竞争过爬行动物呢?这就来到了第三个原因。

第三:繁殖方式。爬行动物均为卵生动物,而卵生动物从地球动物进化史上看是相对比较原始的,因为它是羊膜动物比较早的一个演化支。但是哺乳动物就不同了,它属于羊膜动物的“升级版”-胎生。

卵生和胎生的根本区别就是卵生的后代出现意外的几率更大,因为卵排出体外后,要么被各种偷蛋类动物觊觎,要么因为温度不恒定导致孵化率低,而胎生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常胎生动物只要母体没问题,后代的存活率就有保障。

正是这种繁殖方式的不同,让恐龙时代结束后,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更快的开枝散叶,从而占据有利的生态位,进而实现体型更大化。

因此,在恐龙时代,爬行动物的体型是压了哺乳动物一头的,而且在这个时期,食草类的恐龙也是占大多数(体型大需要更多食物),在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靠着胎生的优势,将爬行动物“踩在”了脚下,在进化上要快于爬行动物,最终导致了如今的哺乳动物从整体上看体型要比爬行动物大。

动物的食性虽然是漫长的进化而来的,但是这与它们的体型大小其实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在恐龙时代还是如今,大型的动物都是植食性的占大多数,因为庞大的体型往往需要更多的食物来支撑,而在地球生态中,植物量显然比动物量大得多,也容易获取的多。

而爬行动物吃肉的多,哺乳动物吃素的多,就与整体体型差有关,毕竟我们看会吃素的爬行动物本身,它们都有着极低的新陈代谢速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