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曹操有什么看法>?

人们都说曹操是奸雄,但我觉得他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你认为呢?

英雄者,曹操也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塑造称一位花脸,阴险、狡诈、狠毒的奸雄形象。对待百姓,残酷、暴戾,纵军烧杀抢掠而置老百姓的生死若罔闻。对待身边的任,上至帝王后妃,下至部署亲友,稍不顺心,既举刀杀之。董承衣带昭,追杀刘综母子,残杀吕伯奢全家,罗贯中将曹操的凶险和残虐尽显笔下。目的是什么?拥刘反曹!罗贯中笔下的刘备,仁慈之人。体谅老百姓的痛苦和艰辛,宽以待民,宽厚的对待自己的部下,无论是自己的结义兄弟,还是文臣武将,这位中山靖王之后都以德感人,以德服人。刘备还是一位“忠义”的代表,忠,表现在企其对待汉王的态度上;对待兄弟和部下则以义为主,尤其是当上蜀国的皇帝后,与部下的关系就是靠“义”来维持的。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告诉他“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其不才,君可为成都之主。”知己之交啊!
而在我眼中,玄德非真英雄,孟德是也!
《三国演义》是小说,7分真3分假,而陈寿的《三国志》,纪传体分国史,“前四史”之首。陈寿笔下的刘备与《三国演义》中的却大不相同。压黄巾军之后,喜得小职一做,后投靠公孙瓒,公孙瓒没有什么好下场,刘备“替”其掌管豫州、徐州。曾依附曹操,然不满曹操之治国,企图杀害曹操,未成而计先泄,无奈之下投奔袁绍和刘表,做客袁绍,袁绍气死,留客刘表,刘表病死。最后入主刘璋,刘璋的地随便夺取只是后人为其披上道德的外衣,最后刘璋下台,刘备就自然而然的上台了,登基称帝。而曹操,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洞察全局,行为果决,提倡任人唯贤,政治吏治,压制强豪,推行屯田制,使北方的经济恢复发展。
曹操的战功累累,曾取李催、孔融、袁术、袁绍、吕布、马超…之首,而刘备占了大半个荆州,灭了一个刘璋,如果没有诸葛亮,哪来的刘备。古人云:“卧龙,凤稚得一者得天下。”而刘备得此二人,结果却不然。
有人说当什么都不要当曹操的兵,因为曹操善杀。但想想,曹操拥有如何的政治才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理所当然的敌人就很多。我不杀敌敌杀我,换做你是曹操,你会选择像刘备那样的“仁慈”吗?
刘备的名言:“视兄弟为手足,视妻妾为衣服。”他对朋友义,对自己的妻妾却不义,糜夫人跳井,孙尚香跳江,难怪有占卜学家说刘备五行多水,克妻。
曹操很反叛,但反叛,是英雄的特性。英雄对于“传统”二字需要一种反叛精神,曹操的一生是叛逆的一生,如无此叛逆,何能在偶然中成就大业。有雄心壮志的人必有叛逆的精神。有人说曹操是万恶不赦的贼臣逆子,而我眼中曹操却是颇有雄心的中原霸主。曹操曾感叹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如此的忧国忧民,这样的君王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是什么!
曹操的一生,是慧眼识英雄的一生,曹操起事的那年,他招满了无数能人才子,让他们逐渐成为自己的智囊集团,使之为自己成其大业,从满宠、于禁、夏侯敦、夏侯渊,到后来的郭嘉、徐晃、张郃、庞德……曹操爱才,也重才,也许是受于爱才之心驱使的缘故,曹操一生为了拉笼能人不惜一切代价,这点演义中也不予否认,像徐晃、徐遮——也就是正史上的单福、还有关羽等人……而曹操爱才不仅仅限于本国人士,他也喜爱他国的人才,他对周瑜、赵云等人也是如此。曹操不仅爱才、重才,也敬才,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历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这看来是虚构的,但在过五关斩六将时,我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曹操的“义”,关羽离去时,曹操不强人所难,反而放他走,并自责地说自己最后几天对关羽闭门不见,才是不义之举,后来又送盘缠给关羽,关羽没有下马接,众将皆怒,唯独曹操明白关羽的立场,斩六将后,夏侯敦前往追击关羽,夏侯敦当然也是位豪杰,两人怒目相视,眼看一场恶战即将暴发,又是曹操令人前往说明,化解了这场危机。
曹操还是性情中人,典韦宛城就曹操,典韦死的时候,曹操悄然落泪。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得对曹操产生了敬意,而对于历来人们看过《三国演义》后,却是不肯承认曹操有优点的观念,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我们仔细翻开演义一看,也会发现曹操在演义中还是有不少优点的,为什么后人就是要一味地贬低曹操呢?
鲁迅先生曾说:“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很佩服他。”(《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确,曹操一生戎马,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并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撰著《孔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兵书,被历代的军事家奉为圭臬。曹操积极倡导文学,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吟诗作赋,今天,存有其诗20余首,散文40余篇。他的文风古朴风致、清新、气势磅礴,为我们留下《观沧海》等不朽诗篇。
“幸甚至哉,歌以诵志”
这是曹操的每首诗最后都会出现的两句话,曹操的诗,多显现悲壮的色彩,而曹操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首诗呢?而这首诗,又是属于悲壮的一首史诗,千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亦在回味着这段短暂的历史。
一句“歌以诵志”,再现了曹操当日的壮志雄心。朦胧之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曹操站在山崖旁,口里念着那首《观苍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仅代表个人意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26
人言:曹操乃乱世之奸雄。从《三国演义》中得知之事并不仅仅于此。
曹操之才也不在众人之下。他少时曾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明孔、孟之道,知管、乐之谋,他呕心沥血20年 ,精心撰写《孟德新书》,其中之妙,一言难尽,远不在《孙子兵法》之下啊。
曹操之智谋远不在众智郎话下。"望梅止渴"的千古佳话,足以看出他之智谋。赤壁鏖战,庞统献连环计,曹操大悦,程昱劝曹说,若东吴用火攻,船只难以散开,那当会全军覆没。曹操大笑。原来,当时正是11月余,隆冬之际,只会有西北风,不会有东南风,而曹军在西北岸,孙军在东南岸,若用火攻,必烧自己罢了。而周瑜当时并不知晓,是要进军前不久才知道的,气得吐血倒地,幸有诸葛亮帮助周瑜,为他"借风",才宽心九分啊。可见曹操之智并不在周瑜等人之下。
曹操之孝,更是真挚可泣。董卓破后,夺得濮阳,就立刻叫人接养父来身边尽孝,谁知,在刘表荆州地界,被刘表手下贪图富贵者杀害,曹操闻讯,痛不欲生,立誓拿刘表人头祭奠他父亡灵,挥兵讨伐刘表,他披麻戴孝,制旗为:报仇血恨。
刘备为匡复汉式,求贤若渴,卧龙凤雏也归他所用。我认为曹操之心,也是如此。曹操在末年,以位列人臣之极--魏王,手握兵权,朝中上下全权在他一人手中,可谓只手遮天,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了。但是,他没有丝毫的串位之心,是他子曹丕继位后才称帝的。在《观沧海》和《龟虽寿》等诗词中也能稍稍看出此意,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天下,而是为了众人的天下。他也是求贤若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破袁绍,他是如何呢?袁绍手下谋士甚多,但袁绍不能善用,曹操曾说过,若袁绍果断行事,再能用将谋,他更本不可能战胜袁绍。袁绍不听许攸、沮授言,才败。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连忙跑出恭迎。许攸一见,感慨万千,连忙献计,助曹操攻破袁绍。再说,袁绍想联军抗曹时,有一叫陈琳的谋臣,为袁绍写讨伐书,书传到许昌时,曹操正感头风,叫人念出,听后,头风尽不要而愈了,众人以为曹操必怒,立刻者怪众人,且立即发兵攻袁,谁料,曹操尽大笑,说道,此人文笔甚好。可惜呀……不为吾所用啊。郭嘉之死,他说:天丧吾也!典韦,与他长子--曹昂同死,但曹操说,典韦之死,比曹昂之死更使他肝肠寸断、悲伤不已……
曹操,从黄巾大乱之际身为骑都尉讨贼,显露头角开始,讨董卓、诛吕布、伐袁绍、杀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纵横乱世,四海皆知,口吐:"令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为三国鼎立打下基础,为宏伟魏国奠定基础,更为大千历史,写下一章又一章不朽的诗篇。
第2个回答  2006-05-26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5-27
曹操在<三国演义>形象被扭曲.我认为曹操具有大智大勇,忠孝两全.当然也有一些小毛病--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大智;知人善用,用天下之智力.不管你出身豪门,还是山野村夫,阿狗阿猫,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高工资高待遇.打他的用(如刘备、张绣)骂他的也用(如陈琳、弥衡).孙权,刘备礼贤下士那都是跟他学的.用兵如神那就更不用说. 至于杀华佗,是因为华佗是一个“胡万林”式的大骗子。他在民间混的一个“麻拂散”的密方就到处招摇撞骗,拿穷苦百姓做他实验材料,(好在那年头没有医疗鉴定)十个治好一个就胡吹,什么“头上开出俩个小鸟```”曹操重金请他去治头痛,治了几次屁事不管,再问就说要利斧开颅。曹操当然把他抓起来,找了个死囚让他试试,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定他谋杀罪一点不过份。
大勇:曹家军纪律严明,战无不胜的真正原因在于曹操严于律己,身先士卒.“割发权代首”“吾不亲为,谁肯向前”曹操兵败赤壁的真正原因是军队水土不服——大多感染血吸虫病,曹操烧船而还。不能把船留给孙、刘。
忠:曹操一直忠于东汉王朝,年轻时是热血青年,曾舍身行刺谋逆军阀董卓。后又号召天下讨逆。董卓逃跑,各路诸侯不敢追,曹操不顾危险独追之,中埋伏险丧命。试问曹操不忠君爱国,能这样舍死忘生吗?曹操后来驻军山东、河南,听说汉献帝落难,带着十几个老家伙,可怜到只有桑椹干吃,立即前去救驾,东汉才又定都许昌。那知这小皇帝在外戚的蛊惑下认为曹操位高权重,竟想谋害曹操,苍天有眼,东窗事发,曹操也未篡汉。曹操临死也未想过皇帝瘾,是真正的忠臣。——曹丕篡汉非曹操能左右。
孝:曹操接父到许昌准备天天进孝。可惜!
第4个回答  2006-05-27
是伟大的政治家,诗人。有远大理想,虽然疑心重,但“人无完人,金无足金”,我还是认为他是个很厉害的人物,是英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