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内阁为何包括议长?

议长不属于政府,属于议会,和政府是平行机构,为何英国内阁包括议长?

英国实行的是内阁制。内阁制又称责任内阁制,是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内阁制的国家,后为各国所效仿,虽然各国的内阁制有所不同,但其构成方式或原则都以英国典范。

一 内阁的形成
英国的内阁制和政府是英国的中央最高的行政机关,许多人常把内阁称为英国政府,实际上英国的内阁和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英国政府包括枢密院、国务院和内阁三部分,内阁是政府的核心,它决定国内外一切重大政策,领导政府各部工作,掌握和操纵庞大的国家机器,英王、议会也受它的操纵和指挥,因而著名英国宪法学家白杰浩特称内阁"为立法与行政的锁链",麦利欧称内阁"为政治机器轮转的枢纽。"
英国内阁不是根据某个成文法律所产生,它是由不成文的惯例逐步形成的。
英国内阁是由封建时代的枢密院发展而来。封建时代亨利二世(1422--1461)时,御前会议人员过多,不能经常集会,于是就挑选自己的亲信组成了小型的枢密院。1660--1680年查理二世时,他感到原来枢密院人数太多,不便于保密和处理紧急事务,于是在枢密院中选择若干人成立了一个更小的机关,由于他们经常聚集在国王的寝宫中的内室开会,因而后人称这个机关为内阁(cabinet),但是这时的内阁只对国王负责。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随着王权的削弱,议会权力的增加,政党政治的开展,内阁便逐渐转向对议会负责。17世纪末威廉三世时选任内阁完全从下院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议员中挑选,这样就创立了英国内阁制选任阁员的原则。1714年汉诺威继任王位后,因为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是德国人入英国为王,他们不懂英语,经常不亲自主持内阁,但内阁会议不能无领袖,因而开内阁会议时就只能临时选一位主席,当时的财政大臣华尔浦(Walpole)常被选为临时主席,久而久之,他便成为内阁中的首相,并形成英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的惯例。加上乔治一世不了解英国国情,于是他经常命令华尔浦推荐国务大臣人选。华尔浦在1715--1717年
和1721--1742年间先后担任了20多年的财政大臣,在他任职期间,他在下院运用政党政治,选任同党议员为内阁成员,并坚持内阁内部要保持一致的意见,否则他有权强迫他辞职,从而使内阁尽量与议会协调一致,以取得下院的信任。1724年华尔浦内阁失去议会的信任,他便立即向议会辞职,从此就形成了一个宪法惯例:议会如对内阁不信任,内阁就要总辞职。一般认为华尔浦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在他执政期间是英国内阁最终形成时期。

在某些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内阁阁员除了首相和各主管部部长之外,还专门设有“不管部长”一职。名曰“不管”,实则权限很大,样样都管,往往由执政党的重要人物担任。�

以英国为例,政府中的大臣有“内阁大臣”和“非内阁大臣”之分。非内阁大臣虽然属于政府高级官员之列,但一般只负责其主管部门的行政事务,不参加内阁会议,只是在讨论到他的主管部门有关的问题时,才被邀请出席。

内阁大臣则不但分管各部,而且还负责讨论和决定有关整个国家的政策方针,因而多由重要部门的大臣担任,诸如外交、财政、内政、殖民、国防、贸易、就业,等等大臣。除此之外,内阁中还有一种特殊的阁员,他们不专管某一部分事务,但在内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根据内阁会议的决定插手各部事务,以及从事某些特殊使命。这样的大臣共有五个:枢密大臣、掌玺大臣、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主计大臣和不管部大臣,后者即为不管部长。

英国是最早确立议会内阁制的国家,由于英国模式后来被多国沿用,不管部长在其他国家也“大管特管”起来。尽管各国不管部长权限并不完全一致,但无一例外都是政府中专管其他部长不管辖的特殊重要事务的领导人。通常作为内阁成员或部长会议的积极成员之一,出席内阁或部长会议,参与决策,处理会议决定的带有总体性质的重要事务,有时也作为总理(或首相)的特使,担负一些特殊的使命。因此,说不管部长什么都管,确实半点不假。正因为不管部长地位如此特殊,在联合内阁中,各党各派为争夺这一肥缺所付出的努力,决不稍逊于争当其他部长。
出自“爱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9
英国议会上院的议长由首相提名、英女王任命
这个是最简单解释,首相一般都会用“自己人”做上院议长,所以很可能是内阁成员兼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