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大名鼎鼎,为何一直未能实现封侯的夙愿?

如题所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飞将军终其一生为三位帝王服务,却一直未能实现封侯的夙愿,在后世留下了太多喟叹与惋惜;甚至有人认为,李广之所以难封,是因为他没有背景、得罪了汉武帝,所以被刻意打压。

实际上,李广难封,不是因为他得罪了谁,纯粹是因为他的战功不够格。


为啥在我们潜意识里,李广就得封侯?只因他名气太大

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的名将层出不穷,但李广一直位于“顶级流量明星”之列,后世文人骚客对他从来都不吝溢美之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得感谢司马迁。

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几乎成了中国史书的代名词,在中国史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此书中,李广被单独列传。

这是什么概念?《史记》总共包含计130篇,却要重点介绍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一共3000多年中的代表性人和事,其中也包括了百花齐放、人才最为繁盛的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史记》要记载的,可谓中国历史上大咖最集中、高手最多的黄金年代。


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尽量涵盖那些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司马迁为了节省篇幅,经常采用一篇记录多人的模式:

神一般的军事家孙武、孙膑、吴起三人共用一篇列传;

影响力数千年的思想家老子、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这二人共享一列传;

两大秦国战神白起、王翦也挤在一篇中;李牧则压根没机会被列传;

甚至为汉王朝开疆拓土、为中华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大英雄:卫青、霍去病,也只能憋屈的挤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

而除了李广之外,以上提及的几大军事人才几乎都是“王侯将相”,孙武孙膑是所在国家的军师/统帅,吴起是魏国河西郡守、对阵秦军的总指挥、楚国的相,白起被封武安君,王翦位居太师、封武成侯,卫青官居大将军,霍去病则是骠骑将军、冠军侯。

因此,比较之下,让人不禁为享受单独列传待遇的李广叫屈:这里面一定有黑幕。事实上并非如此。


封侯得靠人际关系、出身背景?假的

网上有一种说法:李广之所以难封,是因为他没有背景,而且被汉武帝刻意打压。

这完全是信口开河。西汉王朝之所以持续武力强盛,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直接、公正的奖惩制度。将士们不问出身、不看出处,升迁与否只看以下指标:

在战斗中有没有取胜?杀敌数多少?斩首多少级?抢得敌人的物资又有多少?己方的损失又如何?....

只要战果达标,就能按规矩升官、赏钱;反之,则要贬官,严重的甚至会被杀头(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花钱免灾)。在汉武帝时期,经常出现在打了大胜仗后,朝廷为了奖赏将士以至于花光国库储蓄,甚至不得不公开卖爵的情况。比如在公元前123年:

汉比岁发十馀万众击胡,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而汉军士马死者十馀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大司农经用竭,不足以奉战士。六月,诏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臧罪。


严格而公正的奖惩,是战斗力的保证,无论是秦、还是汉,甚至其后直至唐朝,基本上都沿用了这种做法,这也是这一时期中原王朝武力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

而李广的身边人,则也不断有人因功劳封侯。他的弟弟李蔡,在汉景帝时期因战功升至“二千石”,这是郡守级别的待遇;在汉武帝时期,跟随卫青出击匈奴右贤王,因战功被封为乐安侯;后来甚至青云直上升至宰相、位居三公。这还不算,甚至李广曾经的手下们,因公封侯的也不在少数:

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而卫青、霍去病二人,虽然可以归为外戚之列,但他们的爵位,是靠着自己真才实干拼出来的;即使对汉武帝很有意见的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有名气,就应该被封侯?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才行

因此,李广之所以终其一生未被封侯,跟名气无关,也与背景、关系毫不沾边,只是因为他不够格。他的名气虽大,但完全没有过硬的战功。

早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即已颇具名气。出身军人世家的他,年纪轻轻即从军对战匈奴,凭借精湛的骑射技能奋勇杀敌,因战功逐渐升至汉中郎;

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了陇西都尉、骑郎将。后来跟随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立下了不少战功,但却犯下了重大错误:私自接受梁王颁发的将军印。朝廷将军私自结交藩王?这可是当时政治红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其后论功行赏,李广颗粒无收。

后来,李广先后在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地担任太守,虽然在防御方面颇有成效,但从来没有在战场上取得过足以让他封侯的战绩。

到了致力于对外征战的汉武帝时期,按理说李广的机会来了,但他的表现和运气确实乏善可陈:

汉武帝在马邑设伏时,李广也有幸参与其中,然而匈奴识破了汉军的计谋,最终将士们一无所获;


接下来,李广从雁门出发讨伐匈奴,不过却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被俘后虽趁机逃脱,但因“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按律当斩;所幸当时可以花钱赎罪,他被贬为了寻常老百姓。

后来汉武帝用人之际,再次将李广召回,不过他的战绩仍没什么起色。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终于获得了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的机会。此次汉军战绩喜人,战后根据获取敌人首级数量论功行赏的时候,很多人喜提“侯”爵位,但李广所率领的整支队伍都没立下像样的战功,颗粒无收。

两年后,李广与张骞分头出击,悲催的是,这次他再次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失利的罪名安在了迟到的张骞头上,李广虽作战英勇,但损兵折将、毫无功劳可言。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再次大规模讨伐匈奴,李广负责东路。而当卫青的主力与匈奴单于交战时,李广却因迷路迟迟不至,最终未能对匈奴人形成合围。接下来,在卫青调查情况、编写报告时,李广不愿再次面临责罚的羞辱,挥剑自杀。


因此,李广难封,不是因为有黑幕,仅仅是由于他确实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不过,李广的儿子李敢最终实现了他的夙愿。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时,李敢作战英勇,抢得了左贤王的旗帜,并且斩首众多,满足了封侯的标准,回师后被赐爵关内侯。

然而,李广家族的命运仍旧没有起色:李敢因殴打卫青被霍去病射杀;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被夷三族。而与李陵交好的司马迁,因为替其仗义执言,遭受了腐刑的惩罚。这段悲惨的共同遭遇,也许这就是《史记》中,司马迁极力抬高李广,甚至赞其“惜哉名将,天下无双!”的原因。毕竟《史记》是他个人修的史书,带有些许个人情绪也能理解。不过整体而言,这并不影响这文史学巨著的伟大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8
因为这个人在历史上只不过打了几场胜仗,对于国家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第2个回答  2020-09-08
因为这个人在生活当中的风格是非常高调的,经常受到了皇帝的警告,一直在不断的打压他。
第3个回答  2020-09-07
因为他是属于那种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人,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所以没能实现封侯的夙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