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子贵母死”是学谁的?什么时候废除的?如果不废除,会怎么样?

如题所述

北魏的“子贵母死”是学习汉武帝时期刘弗陵被立为太子,生母钩弋夫人则被赐死。宣武帝元恪时期废除。但讽刺的是,宣武帝的儿子孝明帝即位后,生母胡太后逐渐把持朝政,最后竟然伙同情夫毒杀亲子,开启了北魏丧乱的按钮。如果当时元恪不废除“子贵母死”的制度,那至少历史上就不会多出胡太后这号人物。北魏走向如何,孝明帝元栩会不会早亡,会不会有后面的尔朱荣崛起,这些都不好说。说不定北魏的走向会是另一番景象。

一、北魏“子贵母死”的渊源

立太子前,先赐死其生母。这种残忍的传位方式,即“立子杀母”或者“子贵母死”。开此先河的,是汉武帝;形成制度的,却是北魏拓跋氏。汉武帝“立子杀母”,在西汉仅此一例;而拓跋氏的“子贵母死”,却在北魏沿袭了100多年。

北魏时期, 由君位传承引发的动乱十分频繁,贺兰、独孤、慕容等部落与拓跋部既为联盟,又世代为婚,成为君位传承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当时北魏尚未确立一套父子传承的嫡庶长幼之序,储君的策立和登基往往有赖于母后和母族的强大,可谓“母强子立”。

由于北族妇女没有礼教束缚,参政的情况很多,直接把持朝政也比较容易。道武帝拓跋珪能即位,也是依赖母后及舅族贺兰部的干预和支持。但凡是都有两面性,随着北魏的建国和强大,母族,妻族等外戚势力成为威胁国家的不安定因素。所以,从拓跋珪来时,建立的“子贵母死”开始成为易代之际的惯例。

二、“子贵母死”制度在北魏的废除

在“子贵母死”的阴影下,到了宣武帝元恪时期,竟然出现了后宫都不敢生儿子,有孕堕胎现象层出不穷,即使生了儿子,小皇子没几天就夭折的局面,面对这种人性的丧失,元恪很无奈,他面临了即将绝后的风险。这时候,一个勇敢的女子肩负了给元恪传宗接代的风险,这就是后来的胡太后。她在当时高皇后嫉妒迫害的压力下,还冒着“子贵母死”的风险,给元恪生下了独苗——元诩。因功“进为充华嫔”。元恪感动的一塌糊涂,为皇统大计,元恪废除了“子贵母死”制度。让胡充华有机会成为了胡太后。

“椒掖之中,以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皇后高氏“性妒忌,宫人希得进御”,——《魏书·皇后传》

三、胡太后的祸乱朝政

元恪33岁去世,他驾崩时,独苗苗儿子才6岁,即位为帝,即孝明帝,他的生母自然顺理成章把持朝政。胡太后执政前期,虽然对手下赏赐无度,但总体说来,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找“诉讼车”听却民间百姓意见,注重官吏选拔等等。但是有五年胡太后被妹夫和宦官联合发动宫廷政变给囚禁了。

而二度临朝以后,胡太后的所作所为就只能又荒淫腐败来形容了,对朝政没有什么建树,反而昏招频出。最后竟然伙同情夫,把亲儿子元诩毒杀了,立宗室三岁的小娃娃为皇帝。引发的北魏朝政的大动荡。而这时拥兵自重的尔朱荣,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名,带兵杀入洛阳,将胡太后,小皇帝,朝廷大臣2000多人全都沉入黄河,史称“河阴之变”。开启了北魏动荡丧乱的序幕。

总结:“子贵母死”是一项残忍的制度,宣武帝废除也是仁义之举,但胡太后乱政,给北魏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只能说,政治还真是个错综复杂的网。权利是让人疯狂的存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4
这是北魏魏道武帝拓跋珪效仿汉武帝赐死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在北魏第八位皇帝元恪若时废除,如果不废除,那就不会有胡太后种种丑事发生,最后江山也被葬送了。
第2个回答  2020-08-25
借鉴汉朝的经历,防止后宫专制。北魏宣武帝元恪废除了这项制度。如果该制度不废除,那么北魏后宫的妃子会想方设法不生育,最后就会导致皇帝的孩子越来越少,甚至绝后。
第3个回答  2020-08-20
模仿汉武帝杀死太子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公元512年废除。不废除,后妃都不愿意生育皇子,而年幼的皇太子没有人照顾,并不能达到防止外戚干政的目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