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怎么度过余生的?

如题所述

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大概是他在做俘虏期间表现的还算“英勇”,所以死后被谥为英宗。朱祁镇1436年即位当皇帝,年号正统。1149年,蒙古瓦剌部进犯明朝北疆,前锋逼近大同。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明英宗朱祁镇亲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朱祁镇和王振对军事都是一窍不通,由于两人的瞎指挥,军队行动迟缓,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内)被瓦剌军包围,朱祁镇被俘。留在都城的兵部尚书于谦等人害怕瓦剌人以皇帝要挟大明王朝,于是拥立陨王朱祁钰为帝,这就是明代宗,明英宗朱祁镇被遥尊为太上皇。一年后,双方议和,瓦剌人觉得朱祁镇已经没有多少用处,就把他送还北京。回到北京后,朱祁镇被安置在南宫,有专人看管,仍然处于一种被囚禁的状态,就这样做了七年太上皇。1457年,大臣徐有贞、石亨等人发动了宫廷政变,史称“夺门之变”,复立朱祁镇登上了皇位。朱祁镇复辟成功,改元天顺,后又当了8年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朱瞻基长子,明朝第六位皇帝,前后两次在位共22年(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

1435年正月,时年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次年改为正统元年。虽然继位顺理成章,但他仅仅还是个孩子,所以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这使得仁宣之治得以延续。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去世,三杨以年老淡出政坛。

自此悲剧开始上演。也许是朱祁镇从小就对太皇太后以及三杨言听计从,早已习惯听从别人的安排,对人总是无条件的信任。他一直比较信任一个宦官,他就是王振。王振借此开始专权,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其党羽遍布天下,百官为之侧目。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举南侵,王振自以为是,准备大干一番,并劝英宗率领五十万大军亲征。对于朱祁镇和王振,他俩会带兵打仗?简直是笑话,正如当年明月所说:五十万人的吃喝拉撒都是大问题,更别说打仗。

五十万的大军就这样跟着这两个草包浩浩荡荡出发了,可偏偏连老天都不作美,大雨连天,这还不算,更叫士兵无心战事的是粮饷接济不上,这直接导致了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大军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瓦剌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这两个草包也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这两个草包的闹剧还没有结束,撤就撤吧,可他们又想到了王振老家蔚州距此不远,便决定去蔚州好让王振好好出出风头,于是大军绕道蔚州撤退。就在这时王振脑子一发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想着自己要留个好名声,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当大军到了怀来附近时,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被也先军追上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之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