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如题所述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按照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详情如下: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按照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详情如下: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6
中国农历是采用干支纪年法,根据月亮的变化制定的历法,农历一年最长是385天,最短是353天。而且闰月多,很多季节都错乱了,所以用农历去指导农业生产可能错过了春耕秋收的季节。于是古人根据每年的季节特点,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与现在的公历几乎是一致的,如2月4日立春,4月5日清明,12月22日冬至, 其中冬至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夏至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春分秋分是白天夜晚一样长。我们知道,地球是绕太阳旋转的,有近日点与远日点,但是季节却不是根据近日远日点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夏天不是因为地球离太阳近就成夏天了,地球上是一年四季同时存在的,季节和太阳直射角度有关,南半球夏天的时候,北半球是冬天,北半球夏天的时候,南半球是冬天。中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季节也是不同的,如三月,南方已经春暖花开了,北方可能还是冰天雪地,那么这个节气是按什么来分的呢?根据日长来计算,既然冬至是12月22日,夏至是6月22日,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是直射北回归线,既北纬23°26′28〃44,所以,二十四节气是按北回归线来划分的。如果二十四节气拿到南半球去使用,就是节气错乱了。
第2个回答  2018-05-11
是根据太阳直射地球的纬度来划分的,比如夏至就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那一时刻。
第3个回答  2020-11-19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