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是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三国传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见庞士元是与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齐名的。但他时年三十六岁,在与刘备取西川的途中,就命丧“落凤坡”,中道坠殂。

而诸葛亮最终贵为蜀汉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就不世之功。是什么导致“凤雏”较之“卧龙”,境遇相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乃“凤雏”庞统未得其主也。

首先是庞士元的长相不好看,《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形容他的:“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而孙权已经有了“雄姿英发”的周瑜,刘备已经有了“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自然对庞士元不太感兴趣。

倒是一向以“广纳贤才”著称的曹操,对他有意思。在庞统去给曹操献连环计的时候,曹操亲自出帐迎接,并设宴款待,席间,表示久闻庞士元大名,若其帮助曹军平定吴越,则奏请圣上,让他位列三公。

开出如此丰厚的条件,庞士元居然不为所动,可能是因为担心吴越百姓的安全,婉拒曹操,还暗中帮周瑜给曹操献上致命的连环计。后曹军赤壁大败,庞统就此与曹操这位主公绝缘。

而孙权和刘备那边,一直有鲁肃和诸葛亮在再三推荐,但因庞士元相貌不入眼,这两边主公开始都对他不太热情。庞士元最终选择了还要取益州的刘备。

对他的这一决定,《三国演义》有云:“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他主动请战,随刘备取西川,并献上“上中下”三策。上策为直取成都,比较冒进;中策为先取涪水关,稳扎稳打;下策为退居白帝城,相机而行。刘备取了中策。

从这取西川的“上中下”三策可以看出,论谋略,并不比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逊色多少。刘备从其计,取了涪水关,直逼益州的首府成都,眼见大功将成的庞统开始脑袋发热了,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急攻雒城,行至“落凤坡”被埋伏已久的敌军射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2

刘备之军师中郎将。统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赤壁之战,统避乱江东,为鲁肃荐于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助瑜火攻大败。瑜卒,亮往吊孝,因得见统。时肃亦荐统,因统貌陋,慢孙权,不用。统遂往荆州投先主,先主亦因貌轻之,任为耒阳令。统到任,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张飞往责,飞识统才,遂拜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后统随先主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攻雒城,因疑亮欲争功,不从亮书劝阻,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为乱箭射死。

第2个回答  2017-10-12

夫霸王者,必体仁义以为本,仗信顺以为宗,一物不具,则其道乖矣。今刘备袭夺璋土,权以济业,负信违情,德义俱愆,虽功由是隆,宜大伤其败,譬断手全躯,何乐之有?庞统惧斯言之泄宣,知其君之必悟,故众中匡其失,而不脩常谦之道,矫然太当,尽其蹇谔之风。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纳胜而无执,是从理也;有臣则陛隆堂高,从理则群策毕举;一言而三善兼明,暂谏而义彰百代,可谓达乎大体矣。若惜其小失而废其大益,矜此过言,自绝远谠,能成业济务者,未之有也。臣松之以为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宴酣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云‘君臣俱失’,盖分谤之言耳。习氏所论,虽大旨无乖,然推演之辞,近为流宕也。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